科创板开市满六周年 从改革试验田迈向科创新高地

版次:A012025年07月22日

黄思瑜

2025年7月22日,科创板开市满六周年,不仅使科技企业获得了资本市场“活水”的精准滴灌,也为投资者分享中国“硬科技”红利创造了机会。

六年前,科创板应时代之需而生,承载着推动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深度融合的使命。六年后,科创板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589家企业上市,总市值超7万亿元,其中超八成公司核心产品瞄准进口替代及自主可控;IPO募集资金9257亿元,再融资募集资金1867亿元,合计超1.1万亿元。

“基于科技创新企业的真实诉求,科创板通过精准的制度设计,将产业链上下游的创新要素深度串联,加速了技术、资本、人才的高效流动与整合,推动产业生态迈向‘集群共进’。”华泰联合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江禹表示,制度创新让资本市场的“活水”得以精准滴灌科技攻坚的关键领域。

站在新起点,科创板迎来新一轮深化改革,“1+6”政策举措落地,未来又将呈现哪些新变化和新机遇?国泰海通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健表示,科创板新政在进一步聚焦“硬科技”,为科技创新企业开辟专属通道的同时,兼顾投资者保护,持续提高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精准度,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企业进入了系统化、精准化的新阶段。

研发投入强度领跑A股

从首批25家拓荒者,到如今589家公司集结。经过六年发展,科创板已成中国硬科技企业上市首选地。

589家上市公司主要分布于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结构布局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相契合,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公司占比超八成。

其中,集成电路上市公司达120家,涵盖芯片设计、制造、封测、设备、材料、软件等产业链各环节;生物医药公司110余家,汇聚了生物药、化学药、医疗器械、医药研发外包服务等多个细分领域;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公司超过120家,涵盖航空航天、工业机器人、工业母机、轨道交通等多个重要产业链及生产环节。

在产业链集群协同发展的背后,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的强度持续加码。2019年~2024年,科创板公司六年研发投入金额累计超过7000亿元,其中2024年研发投入金额达到1681亿元,是2024年板块归母净利润的三倍多,同比增长6.4%,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中位数为12.6%,远高于其他板块(沪主板、深主板、创业板分别为2.7%、3.33%、5.3%)。

在高研发投入之下,科创板公司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进展、新突破。比如,三成科创板公司的产品或在研项目在行业内具有首创性;超八成公司核心产品瞄准进口替代及自主可控;超380家公司的850余项产品或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超60家公司推出全球首创性产品。

“在科创板上市,对公司而言是里程碑式的跨越,公司获得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为技术研发和前沿探索注入了源头活水。”中控技术(688777.SH)董事长、总裁崔山称。

拓荆科技(688072.SH)董事长吕光泉也说,登陆科创板是该公司发展的“加速器”,借助科创板平台与资本市场支持,该公司突破了发展瓶颈。

另一方面,科创板放宽了市场准入,设置了多套上市标准,支持了54家未盈利企业、8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7家红筹企业、20家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1家转板企业上市,其中22家未盈利企业在上市后实现盈利并“摘U”。

泽璟制药便是科创板首家以第五套标准上市的企业。“在科创板诸多创新政策的支持下,公司使用募集资金,加快推进公司新药项目的研发,已实现3个新药产品获批上市销售。”泽璟制药-U(688266.SH)董事长、总经理盛泽林称。

除了上市公司,参与其中的机构也深感,在科创板的推动下,中国科技创新加速突围。金浦智能总裁田华峰对第一财经称,自从科创板设立以来,在技术、资本、政策的三螺旋驱动下,科技创新的生态更加完善,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大幅度提升,中国的硬科技产业迎来了全面的爆发和突破。

投资吸引力增强

作为中国科技资产的承载地,这些年来科创板也为投资者分享中国科技红利创造机遇。

从科创板公司的平均市盈率来看,2019年底~2024年底,科创板平均市盈率分别为74.36倍、94.63倍、71.64倍、44.24倍、35.47倍、40.94倍,2025年7月21日的平均市盈率为52.35倍。

也就是说,科创板的平均市盈率在2020年底达到最高之后,逐步下降,到2023年底触底反弹,2024年以来估值持续提升。

有券商分析师认为,科创板估值提升,是政策扶持、并购重组、行业驱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与此同时,科技股估值逻辑是否生变也成为市场的一大关注点。在业内看来,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结构转型背景下,科技股估值逻辑正从以净利润、PE等短期盈利指标为主导,转向锚定技术价值。

另一方面,科创板指数化投资新局面正加速形成,成为A股指数化投资比例最高的板块。科创板系列指数跟踪产品规模近2500亿元,其中科创50指数境内外跟踪产品规模超1800亿元。

科创板公司还通过分红、增持回购等增强投资者的获得感。超六成公司推出2024年现金分红方案,合计分红总额达386.82亿元,其中,超290家公司现金分红比例超过30%。

在此背景之下,耐心资本也持续壮大。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专业机构投资者活跃账户数超过7.7万户,全部机构投资者持仓占比超六成;基金类投资者持有科创板市场总市值超1.2万亿元,同比增长37%,占比超两成;沪股通、QFII、RQFII等境外专业机构投资者持仓占比超过3%,社保、保险、年金等长线基金持仓占比均超过4%,2025年一季度内,上述两类机构持仓占比均有所增加,“长钱长投”趋势逐渐增强。

“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具有巨大潜力,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全球资本对中国科技企业的关注持续提升,未来科创板也将吸引更多的国际长线资本。”国联民生证券董事长、总裁葛小波称。

从改革试验田迈向科创新高地

六年来,科创板从理念创新到机制实践,着力构建与科创企业成长特征相匹配的制度体系与市场生态。在发行、上市、交易、退市、再融资、并购重组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

站在新起点,科创板迎来新一轮深化改革。6月18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 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推出科创板“1+6”政策举措。“1”即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吸纳未盈利科技型企业;“6”即在科创板创新推出6项改革措施,包括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面向优质科技企业试点IPO预先审阅机制等。7月13日,相关配套规则正式落地。

“设立科创板成长层、重启第五套上市标准等政策,支持硬科技企业上市,助力加快技术研发和创新产品商业化,使资本市场更好适应科技型企业盈利周期长、研发投入大的特点。”吕光泉称。

“科创成长层将重点服务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对未盈利上市公司进行差异化统一监管,兼顾了发展和安全,体现了我国资本市场日益增长的制度包容性、适应性,是国家坚定支持科技创新的关键一招。”招商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霍达称。

在科创板新政之下,投行也深感面临机遇与挑战。国金证券副总裁廖卫平对第一财经称,新政之下,投行会更多关注和挖掘未盈利上市项目,科创板未盈利企业占比将提升,传统估值模型面临挑战,对券商估值能力提出新的要求,那些长期以来深耕行业并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的券商,将会在科创板的新制度和新实践中胜出。

从投资者角度而言,华泰证券执行委员会委员陈天翔认为,科创板新政丰富了投资组合,更好满足投资科技创新领域的需求,对未盈利科技型企业集中管理便于投资者更好识别风险,作出理性的投资决策,更好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