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A012025年07月23日
林志吟
中国创新药产业的加速崛起,不仅吸引全球药企在中国加码布局研发力量,还吸引不少跨国药企扫货上海的创新药管线。
第一财经记者整理发现,美国《制药经理人》最新发布的2025全球制药企业50强的前十大药企中,有6家在上海设立了研发中心或者孵化器,分别是强生制药、罗氏制药、辉瑞、阿斯利康、诺华、赛诺菲。剩余的4家企业中,默沙东以及诺和诺德的研发中心设立在北京;百时美施贵宝虽然在中国没有设立研发总部,但在上海等城市设有研发团队;仅艾伯维在中国没有设立研发中心。
“2019年以前,对于中国本土生物科技创新的实力,它们可能会抱有一些怀疑,但现在,看法大大改变。”在中国一家创新药企业近日举办的研发日活动上,罗氏制药全球合作部亚洲区负责人博格尔德(Harm-Jan Borgeld)表示,罗氏制药近年来持续在华加码研发的同时,也在上海“扫货”创新药管线。
英矽智能联合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任峰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跨国药企在中国密集“买买买”背后,是在加速填补原有药品“专利悬崖”后的市场空缺。“创新药‘专利悬崖’到期后,仿制药兴起会影响它们的收入,需要有新项目填补。在中国扫货,是因为中国的创新药项目多,覆盖面广,质量也越来越好。”
全球药企在华加码研发布局
上海早已成为不少跨国药企在华研发布局的重地。
早在2004年,罗氏集团就在上海设立了药物研究与早期开发中心,这是罗氏在新兴市场设立的第一个研发中心,也是跨国药企在上海独资建立的首个药物研发中心。
2019年,罗氏追加投资8.63亿元,并将研发中心升级为罗氏中国创新中心,该中心拥有新药研究的独立决策权,与全球研发相关部门合作已经成功将11款药物分子推进到临床试验阶段。
2021年,罗氏中国加速器在上海张江启动,这是罗氏全球首个自主建立并运营的加速器,投资近3亿元人民币,该加速器与罗氏中国创新中心深度融合,加速推动了罗氏集团与中国医药创新生态的同频共振。
“截至目前,罗氏中国加速器的成员企业与罗氏中国创新中心已达成近15项早期研发合作。”罗氏中国加速器负责人唐秋嵩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公司始终致力于通过开放的合作将中国打造成为一个创新中心。
除罗氏外,2019年6月,强生就将全球最大、亚太首家创新孵化器JLABS安家在上海张江。强生致力于在亚太发展一个强有力的区域创新中心,为强生整体业务创新提供有力支持。该孵化器也孵化了不少涵盖制药、医疗器材和消费品等领域的企业。
2024年2月,阿斯利康中国将上海列为公司除英国剑桥、美国波士顿、美国盖瑟斯堡和瑞典哥德堡四大以研发为主的战略中心之外,又一集研发、商业及生产运营于一体的全球战略中心。
2024年9月,“上海拜耳Co.Lab”也落地浦东张江,这是拜耳在亚太地区最大的共创平台,旨在赋能和孵化本土初创企业。
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伴随着中国本土创新力量的崛起,跨国药企在华的研发策略也在调整,不再单纯靠单打独斗,而是逐渐走向开放式创新,与中国本土药企合作创新的案例也越来越多。
跨国药企“扫货”创新药管线
中国创新药凭借技术平台与研发效率优势,正成为全球创新药供给核心力量之一。这也使得跨国药企除在华加码研发投资外,还持续“扫货”上海的创新药管线。
今年5月20日,一笔总额超过60亿美元的授权交易,带火了当天的港股创新药板块。
这笔交易的主角是上海创新药企三生国健(688336.SH)与跨国药企辉瑞。三生国健及其关联公司沈阳三生,将PD-1/VEGF双抗药物SSGJ-707海外独家开发、生产、商业化权利授予辉瑞。三生国健与沈阳三生获得的首付款,达到12.5亿美元,这刷新了国产创新药出海首付款纪录。
在辉瑞之前,2024年11月,默沙东已将另外一家上海药企,即礼新医药在研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LM-299的全球开发权益收入囊中。通过这笔交易,礼新医药可获得8.88亿美元的首付款和技术转移里程碑,以及最高24亿美元的其他里程碑付款。
2024年8月,上海药企宜明昂科(01541.HK)发布公告称,与Instil Bio(一家专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生物技术公司)全资子公司SynBioTx 达成独家对外授权协议,将其两款在研创新产品PD-L1xVEGF双特异性抗体IMM2510,以及下一代CTLA-4抗体IMM27M在大中华区以外的开发及商业化权利授权SynBioTx,这笔交易总额超过20亿美元。
医药魔方报告显示,过去10年,全球医药交易数量从2015年的358笔增至2024年的743笔,年复合增长率8%,总交易金额从569亿美元跃升至1874亿美元。中国医药交易增速远超全球,交易数量从55笔增至213笔,总金额从31亿美元飙升至571亿美元。2025年前5个月,中国在全球授权交易规模级交易(首付款大于5000万美元)中的占比,已经从2021年的5%提升至42%。
天风证券在近日发布的研报显示,从同靶点首款上市的创新药的时间看,中国和全球的差距已经从10年以上缩短到1至5年。
在对外授权交易上,上海本土创新药企参与输出的占比并不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数据亦显示,2024年,上海对外授权许可交易金额超过5亿美元的项目15项,交易额198.3亿美元,同比增长30.5%,排名全国第一。
一位在上海从事医药研发近20年的药企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本土生物科技企业与跨国药企之间的授权交易行为,可以起到双赢作用,通过对外授权,中国本土生物科技企业可以提前回笼资金,同时也可以向跨国药企取经。
上海如何成为创新药研发沃土
生物医药是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1993年上海就将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从工业产值不足50亿元,成长到工业产值超过2000亿元。毫无疑问,上海已成为中国创新药研发沃土。
上海创新资源集聚、优势突出。上海拥有64位生物医药领域两院院士,从业人员达28万人,基本形成了国家实验室、研究型大学、高水平研究机构、科技领军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协同创新发展的创新体系;建成运行了上海光源、蛋白质设施、转化医学设施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这有力支撑了前沿科学新发现;拥有35家三甲医院、6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65家拥有临床试验资格的医疗机构,为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提供丰富优质资源。
前述上海药企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上海的医药创新氛围浓厚,长期以来,在扶持药企研发方面,政府层面也出台了不少政策。生物医药研发属于人才重投入产业,而上海本身就汇聚了大量高素质生物医药人才。
多年来,上海持续在构建一流的创新生态,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在完善“研发+临床+制造+应用”全产业链体系方面,上海加大政策供给,也出台了促进生物经济及高端医疗器械发展行动方案,支持企业创新策源能力不断提升,力争在新靶点、新机制、新结构等方面取得突破;支持企业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对临床前、临床及上市阶段给予全链条政策支持,提升审评审批质效,推动创新药械入医保、进医院、列目录,完善商保医保衔接机制;支持企业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鼓励制订跨国经营计划,推动沪产创新药械走向全球。
上海还推出了若干支持举措,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上海也在促进外资企业在沪投资发展,支持外资企业在沪设立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开放式创新平台、概念验证中心和共性技术平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