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A012025年08月08日
祝嫣然
育儿补贴政策落地之后,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又印发了《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保育教育费。
在8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财政部、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对上述政策惠及的范围、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如何分担、如何与现有政策做好衔接,以及未来还将有哪些政策值得期待,作出回应。
“这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财政部副部长郭婷婷在会上表示,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是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盼、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投资于人的具体实践,是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政策体系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加快完善生育支持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政策措施不断落地见效。业内分析,生育支持体系是一套组合拳,包括育儿补贴、托育、教育以及居住、医疗等多个方面,需要长期综合施策。要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营造全社会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良好氛围,为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0亿支出惠及1200万儿童
据统计,2024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2%,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今年6月1日,《学前教育法》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学前教育进入“有专门法可依”的新阶段,为广大适龄幼儿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权益,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郭婷婷表示,国家统一实施的免保育教育费政策覆盖所有幼儿园的大班儿童,预计今年秋季学期将惠及约1200万人。同时,鼓励各省结合实际巩固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儿童等群体的资助政策,做好兜底保障。
她表示,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是以政府投入的“加法”,来实现家庭教育支出的“减法”。保育教育费占家庭学前教育总支出的比重比较高,免除费用后,家庭的教育支出将有效降低。经测算,仅今年秋季一个学期,全国财政将增加支出大约200亿元,相应减少家庭支出200亿元。
这些资金中央和地方如何分担?财政部科教和文化司司长许留庆在发布会上介绍,对因免保育教育费导致幼儿园收入减少的部分,由财政对幼儿园予以补助,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其中,中央财政对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分别按照80%、60%、50%的比例分担。
许留庆表示,财政部已经足额安排了中央财政需要承担的免保育教育费补助资金,将于近日下达。财政部将会同教育部指导各省级财政、教育部门统筹安排好中央补助资金和地方应承担的资金,及时足额将财政补助资金拨付到幼儿园。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高丙成表示,据初步测算,大约每年需要三四百亿元。从大班开始执行,有助于这项政策更加平稳、更可持续地落地。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姜全保对第一财经分析,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也是我国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框架完善的一部分,减轻育儿家庭的经济负担,减轻教育成本,这对全社会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育儿友好型氛围起到重要作用。未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可能延伸到学前三年,再延伸到高中。
学前教育免费政策适时完善
目前已经有一些地方实施了减免保育教育费的政策,这次全国实施免学前一年保育教育费后,如何做好政策衔接?
郭婷婷表示,近年来,一些地方结合实际探索开展了免保育教育费政策,积累了不少经验,也为制定全国统一政策提供了有益借鉴。有的地方实施了更有力度、更长年限的免费政策。这次国办《意见》明确,各省已经实施的免保育教育费政策范围超出学前一年的,可以继续执行,超出部分所需资金也继续由地方承担,这样有利于地方因地制宜做好政策衔接。
学前一年免保育教育费之后,关于后续政策的考虑,也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
郭婷婷表示,后续还将统筹考虑学龄人口变化、财力状况等因素,研究适时完善免费政策。在落实好免保育教育费政策的同时,统筹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儿童等群体的资助、健全学前教育投入机制等工作,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
近年来,财政部会同教育部等部门坚持学前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家庭合理负担、多渠道筹措经费的原则,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中央财政设立了专项资金,支持和引导地方加大投入,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学前教育投入机制。各地结合实际出台了公办幼儿园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或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以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生均财政补助标准,同时还建立了动态调整机制。
据统计,国家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2013年为862亿元,到2023年增长到3150亿元,年均增长13.8%。其中,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学前教育经费由2013年的749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2665亿元,年均增长13.5%。
郭婷婷表示,学前教育法对地方政府健全学前教育机制作了具体规定,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此再次做了强调。考虑到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是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的重要支撑,《意见》再次对相关规定进行了重申,要求各省要认真落实学前教育法,坚持保基本、保普惠,进一步健全学前教育投入机制,制定并落实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相关生均财政补助标准,提升办园质量和水平。下一步,将会同教育部加强对地方工作指导,同时继续通过现有资金渠道,支持地方健全学前教育投入机制。
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当前,生育支持体系正持续完善。7月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对外发布。从2025年1月1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至其年满3周岁,且无论一孩、二孩、三孩,均可申领育儿补贴。育儿补贴按年发放,现阶段国家基础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郭燕红日前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育儿补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大范围、普惠式、直接性向群众发放的民生保障现金补贴,是一项惠民利民的重大举措。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教授宋健介绍,从国际经验来看,较早进入低生育社会的发达国家大多采取了发放育儿补贴的方式进行生育支持。在微观层面,育儿补贴对不同家庭生育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但从宏观层面来看,总体上有利于提升生育水平或防止生育水平进一步降低。
去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提出了强化生育服务支持、加强育幼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教育住房就业等支持措施、营造生育友好社会氛围4个方面13项生育支持政策措施。
郭燕红表示,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落地生效,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生育支持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了经济支持、服务支持、时间支持、文化支持等一揽子的政策措施。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采取多种措施,与育儿补贴制度同向发力,形成生育支持政策的“组合拳”,更好地减轻家庭的生育养育教育负担。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表示,国家在生育支持政策的框架方面,已有四个维度。在生育这个环节,经济支持是一个方面,在公共服务、减轻家庭多子女的养育负担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做。在东部地区,婚育延迟是普遍现象,在孕产妇的服务和保健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家庭中女性在养育孩子方面负担比较多,怎样创造一个有利于女性和家庭成员平衡家庭和职业发展的良好制度,也是政策“组合拳”里应该包括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