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热舞”eVTOL热卖 进博会硬科技大秀AI肌肉

版次:A012025年11月07日

乔心怡

“这是我第一次来进博会,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前来询单。”

11月6日,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称“进博会”)现场,第一财经记者看到了五八智能的四足机器狗“天狼”。这台机器狗额定负载25公斤,续航时间大约2.5~3.5小时,能够在-20~55摄氏度的环境中作业。展位的工作人员李素(化名)告诉记者,从5日开幕到6日,已经收到了十个左右的订单问询需求。“有一些是政府机构,有一些是产业应用方,客群还是比较垂直和精准的。”

在本次进博会上,前沿科技企业们已经斩获数个大额订单。御风未来M1型号系列飞行器获得了来自国内外客户的200架意向订单,金额超过20亿元,时的科技也获得了工银金租100架E20 eVTOL的计划采购订单。

订单之外,“热闹”也少不了。进博会上,不少国内机器人企业带来了表演。智元机器人的灵犀X2、远征A2、四足机器狗D1 Ultra在展台上完成了《爱你》《快乐崇拜》等流行舞蹈。这些“铁憨憨”不仅成为展馆内的流量明星,更直接吸引很多客户下单。

AI成展台“秀儿”抢订单

人形机器人出现之处,必定人流涌动。智元机器人相关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灵犀X2和远征2在文旅和商演导览场景应用都比较广泛。在进博会人工智能体验区,记者看到了化身“智能银行经理”的远征A2机器人,在模拟的银行营业厅中通过语音交互迎宾及识别客户需求,为等候客户递送饮品,吸引观众驻足。这也是人形机器人在文旅场景爆火的缩影。

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远征A2能够通过视觉感知避开人群障碍,在用舞蹈活跃氛围的同时,还能主动介绍公司产品。“我们还是希望大家看到我们的机器人不是‘看热闹’,而是真的能跟他们主动互动,也让应用方看到机器人除了营销之外的服务价值。”

在赛诺菲和默沙东的展台,星尘智能的机器人则拥有一片小舞台,“他们”担任指挥家、演奏家,组成乐队演奏《友谊天长地久》。星尘智能的工作人员Lily告诉记者,公司此前有收到过制药企业的问询。因此,公司也在进博会设置了相关场景。

“和刚性结构不一样,我们的机器人采用的是绳驱的模式,模拟人体肌腱的运动与力控方式。”Lily告诉记者,公司也想过通过进博会让更多人看到,在生化实验场景这类需要复杂灵巧操作和与人紧密交互协作的场景绳驱机器人的优势。

电子消费品也在积极拥抱AI技术。“我们已经连续七年参加进博会了。”科技消费品牌OSIM傲胜的品牌副总监杨春丽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根据以往的经验,进博会期间品牌大概会获得几百万元的意向订单。近年来,傲胜在产品中融入AI压力监测技术以提升用户体验。

中国先进制造业出海

对于机器人企业来说,进博会也是一个对外展示的好窗口。一位目前已经和海外企业有合作的机器人企业的高管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海外机器人的售价会比国内高25%左右,目前主要的客户是一些高校、“极客”。

“我们还是很希望能和更多的产业方合作的,比如探索用四足机器狗在海外进行物流的‘最后一公里’配送等。”她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她告诉记者,这次在进博会上,自己也在和一些外国企业代表进行沟通。“进博会结束之后,他就会来我们公司进行产品的试用和考察。”

“不出海就出局”,这是上海时的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兼品牌总监徐安常说的一句话。对于eVTOL厂商来说,低成本的制造供应链和快速迭代的技术优势,让中国制造的eVTOL在全球市场崭露头角,而进博会正是向海外客户展现自身产品的好机会。

智元机器人合伙人、高级副总裁、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曾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智元机器人当前正在全球范围内构建经销体系,并和重点市场的本地伙伴共同推进产品的本地化设计与交付落地。姚卯青预计,到明年,智元的海外业务营收占比有望超过30%。

Lily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当前公司订单数量在千台级,也已经面向机器人研发的海外头部高校,如麻省理工学院和一些AI公司出货。

工业机器人走出差异化路径

11月6日,第一财经记者在现场看到,在一家海外工业机器人企业的展台重点展示了电气领域的解决方案。展台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方案在设计上针对AI与大数据应用预留了通信接口。“传统调试过程中,机器人通常需要在拍照后暂停动作,再根据路径信息进行调整,通过这个预留的接口,机器人可在运动过程中实时拍照与分析,实现同步运动与路径修正。”他表示,企业近年来在AI上投入较大,希望能够提升工业机器人在工厂中的部署效率。

相比于海外机器人企业,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企业则依托国内多样的供应链场景,探索更贴近工厂实际需求的路径。

在6日上午举行的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智能制造分论坛中,中国工业具身智能企业微亿智造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潘正颐表示,未来智能制造的升级,既需要在供给端强化底层数据的利用,也需要在需求端重新思考执行层的柔性与效率平衡。

潘正颐指出,目前制造业的执行端主要依靠两种方式:自动化设备或人工操作。“自动化设备虽然效率高,但在面对产品频繁更换或小批量定制时,固定的产线往往缺乏足够的灵活性。”潘正颐说,人工操作虽然能灵活应对变化,但在生产效率和质量控制上又难以保证一致性。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正是引入AI技术的工业机器人需要面对的课题。

一位汽车零部件工厂的工程师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目前工厂中的工业机器人在完成质检、装配、上下料、打磨等工序时,仍需要人工参与调试。比如,同一台机器人在生产不同产品时,从A产品切换到B产品,往往要由工程师重新生成轨迹和动作点位,过程烦琐且耗时。

“针对这个需求,加入视觉算法等AI部署,就是很好的解决方案。”潘正颐告诉第一财经记者,AI的引入并非“越多越好”,关键在于与实际场景的融合。潘正颐认为,深入场景、灵活部署是现阶段国内工业机器人的潜在优势。中国制造业的多样性给了工业机器人企业天然的发展优势。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相比于海外的工业机器人,更靠近场景是中国工业机器人更大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