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东航南航汇兑损失均超20亿,人民币贬值重创航司三季报

第一财经 2018-10-31 11:55:09

作者:陈姗姗    责编:乐琰

尽管航空公司业绩好坏有很大一部分“靠天吃饭”的因素,但具体到不同的航空公司,还是展现出了越来越大的盈利能力差别。

随着所有航空上市公司都已公布三季报,人民币贬值对航空公司业绩的“重创”也进一步显现。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7家上市航空公司的三季报发现,今年前三季度,受油价上涨,人民币贬值等影响,大多数航空公司的盈利同比下滑,其中海航控股的下滑幅度最大。

不过,吉祥航空和春秋航空的盈利逆势同比提升,尽管航空公司业绩好坏有很大一部分“靠天吃饭”的因素,但具体到不同的航空公司,还是展现出了越来越大的盈利能力差别。

人民币贬值影响业绩

在7家上市航空公司中,三大国有航空前三季度均录得业绩同比下滑,其中中国国航净利润69.37亿元,同比下滑16.2%,东方航空净利润44.9亿元,同比下滑43.27%,南方航空净利润41.75亿元,同比下滑40.78%。

业绩下滑幅度最大的是海航控股,前三季度净利润7.29亿元,同比下滑73.57%,今年刚刚上市的华夏航空净利润1.98亿元,同比下滑38.58%。

只有基地位于上海的两家民营航空公司春秋航空和吉祥航空的盈利逆势同比提升,其中春秋航空净利润14.12亿元,同比增长18.89%,吉祥航空净利润14.34亿元,同比增长15.32%。

业绩的普遍下滑,与油价的上涨和人民币的持续贬值不无关系。

由于订购的飞机主要以美元支付,国内航空公司此前积累了大量的美元负债,而人民币贬值意味着账面录得汇兑损失。

尽管从去年开始,所有上市航空公司都在调减美元债务占比,但从三季报的公布来看,人民币贬值带来的汇兑损失依然对不少航空公司的业绩带来重大影响。

比如中国国航和海南航空就表示财务费用分别同比增加6717.02%和109.38%,原因都是汇兑净损失较上年同期增加;东方航空前三季度汇兑损失21.57亿人民币,上年同期则实现汇兑收益12.98亿元;南方航空前三季度汇兑损失20.08亿元,上年同期则汇兑收益12.48亿元。

不过,春秋航空和吉祥航空的财务费用则都是同比下降的趋势,其中春秋航空表示人民币贬值带来的汇兑损失已经基本由美元资产对冲,另外利息收入也是增加的,主要由于先进持有量较大,并进行了精细的收益管理。

而吉祥航空董事长王均金近日接受第一财经记者独家专访时也透露,从去年开始就在着手调整美元债务占比,目前人民币负债已从45%增加到了70%以上。

长江证券根据航司2014~2017年年报梳理的数据显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动,对于航空公司净利润的影响不断降低,其中东方航空2014年-2017年汇率变动1%带来的净利润变动幅度下降接近69%,吉祥航空汇率变动1%带来的净利润变动幅度下降约90%,汇率波动对航司业绩的影响越来越小。

盈利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

与2017年年报和2018年半年报相比,几家上市航空公司的盈利水平差距则是越来越大。

从营业收入来看,上市航空公司中的南方航空、中国国航、东方航空排在前三位,这与三家机队规模的大小排列顺序是完全一致的。

不过从净利润来看,三大航的排名就发生了变化,分别是国航、东航、南航,这个排名与剔除规模效应后更能反映三家盈利能力的收入利润率排名也是一致的。

记者计算了几家航司的收入利润率,其中国航为6.74%,东航为5.11%,南航为3.83%,而海航只有1.98%。

相比而言,华夏航空的收入利润率达到了6.32%,而春秋航空和吉祥航空的收入利润率则分别高达13.87%和12.9%,也给两家航司投资东航和南航提供了底气。

在前几个月公布半年报业绩的同时,国航、东航、南航、海航、吉祥也曾透露各自旗下众多控股子公司的业绩,我们也对多家航司分拆子公司对收入利润率进行过排名,其中,收入利润率排名前两位的中联航和春秋航空都是低成本航空公司。

而随着燃油价格的不断上涨,传统航空公司也都在想方设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比如国航就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引入“机队优化运营”计划,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整个机队运行效率,今年上半年公司机队引进速度放缓,收入却实现了两位数增长(过去六年都是个位数增长),就是因为机队运行效率的提高。

东航也通过工作流程的优化努力降低各个业务板块的成本,今年上半年的人机比同比下降了5.2%,人均贡献收入却提高了8.4%。

“吉祥航空多年前就确定了HVC战略,HVC意味着要提供高价值,我们要做的就是成本足够低的同时,保证我们的效率足够高,客户的价值回报感受比别的航司高,这样才能有更持续的增长。”吉祥航空董事长王均金指出。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