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央行报告:发挥多渠道融资功能 改善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第一财经 2018-11-09 23:31:27

责编:罗懿

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发挥债券、信贷、股权等多渠道的融资功能,进一步改善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

11月9日晚间,央行发布2018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报告指出,当前民营企业经营状况总体较好,前三季度民间投资累计同比增长8.7%,同比上升2.7个百分点,民营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9.3%,相比于2015-2016年增速提高。但在经济结构转型、内外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加的背景下,部分民营企业经营风险上升,融资难问题加剧。2018年前三季度,发生债券违约的29家企业中有24家是民企,涉及金额674.06亿元。前三季度民企债券发行量为4029亿元,较2016年和2017年同期少发4706亿元和602亿元。

总体上,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是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市场预期不稳定和金融风险偏好下降、融资渠道收窄的反映,部分民营企业陷入债务违约-信贷融资难度加大的负向循环,企业财务状况恶化与融资环境变化相互强化。当然,部分民企治理机制不健全,财务制度不规范,过度融资投资、过度多元化,也导致企业财务杠杆较高,抗风险能力较弱。此外,金融机构过度依赖抵押担保、激励考核机制不完善、尽职免责落实不到位等体制因素也加剧了民企融资难问题。

为落实好“两个毫不动摇”精神,对冲市场负面情绪,防止金融部门风险偏好下降与企业经营风险上升之间相互加强,企业债务风险过度传染扩散,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坚持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加强预调微调,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不断优化财税金融等政策体系,多措并举引导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按照市场化原则向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稳定民企融资,增强市场信心:

一是实施定向降准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2018年以来四次实施定向降准,释放资金合计约2.3万亿元。发挥定向降准的结构引导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将降准资金用于支持普惠金融,特别是支持增加小微、民营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信贷投放。综合运用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工具提供不同期限流动性,增加中长期流动性供应,引导金融机构向小微、民营企业等提供低成本资金,促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二是将小微和民营企业债券和贷款纳入央行合格担保品范围,适度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支持小微和民营企业融资。将评级不低于AA级的小微、绿色和“三农”债券,以及优质的小微、民营企业贷款和绿色贷款纳入央行合格担保品范围。6月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1500亿元,10月22日再次增加1500亿元,专门用于支持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下调支小再贷款利率0.5个百分点,适当放宽支小再贷款申请条件,创新了“先贷后借”的发放模式,健全正向激励机制。2018年前三季度普惠口径的小微贷款增加约9595亿元,增量相当于去年全年的1.6倍,9月末增速为18.1%,比全部贷款的平均增速高约5个百分点。

三是发挥好宏观审慎评估的逆周期调节作用,财税金融政策共同发力,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服务民营企业。在宏观审慎评估(MPA)中新增临时性专项指标,专门用于考察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情况,在结构性参数计算中,将考察范围拓展至普惠金融领域。配合财政部研究出台《关于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将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单户授信额度上限,由100万元提高到1000万元,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努力实现小微贷款“两增”要求。

四是积极发挥债券市场服务民营企业作用,推动债券市场创新。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稳定和促进民营企业债券融资。由中国人民银行运用再贷款提供部分初始资金,专业机构进行市场化运作,通过出售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担保增信等多种方式,重点支持暂时遇到困难,但有市场、有前景、技术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同时,积极支持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以及债券信用增进公司等机构,在加强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的基础上,运用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等多种手段,支持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改善营商环境、督导民营企业规范经营中的作用。

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发挥债券、信贷、股权等多渠道的融资功能,进一步改善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一是发挥债券市场的引领作用。运用好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做好信用增进服务,稳定和促进民营企业的债券融资,研究设立民营企业股权融资支持工具,带动民营企业整体融资氛围的改善。二是改革和完善金融机构监管考核和内部激励机制,扩大金融市场准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途径,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综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中期借贷便利等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好宏观审慎政策的结构调整功能,支持商业银行扩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三是继续支持配合有关部门,发挥好“几家抬”的政策合力,通过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完善政策执行方式、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等多种方式,共同做好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工作,增强微观主体活力。鼓励地方积极创新扶持方式,支持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继续鼓励民营企业提高经营能力、管理水平,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合法合规中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提高对经营资源的吸附能力。

报告称,展望未来,全球经济可能面临以下风险:

一是全球贸易摩擦升级与政策不确定性增加。近期,世界经济深刻调整,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受到冲击,投资信心受损,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增加。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产业结构和金融体系相互渗透,若贸易摩擦继续升级,更大范围的全球产业链将受到波及,可能进一步引发全球宏观风险和金融市场动荡,拖累长期经济增长。

二是在国际贸易体系重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不兼容环境下,新兴市场将继续承压。2017年全球经济曾出现较强的同步复苏态势,但 2018 年以来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发达经济体复苏经由贸易渠道的外溢效应受阻,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全球经济同步性减弱。同时国际金融领域仍存在大规模的资本流动,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更加明显,新兴市场经济体总体承压。全球贸易体系和金融体系向不同方向的变化,可能进一步加剧全球失衡。

三是全球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不同步,主要经济体政策调整对全球经济金融的影响加大。新兴市场与发达经济体经济周期不同步,美国自身的经济和金融周期亦不同步,在此背景下,美联储加息缩表既可能导致新兴经济体金融和经济周期下行,对美国自身亦有影响,潜在风险增多。

四是全球金融市场脆弱性增加。在前期主要发达经济体复苏态势良好、全球流动性较为宽松的背景下,资产价格处于历史高位。一旦全球流动性紧缩步伐超出市场预期,可能导致金融市场波动。在此背景下,全球经济前景与政策的不确定性或推动投资者避险情绪上升,引发投资回撤,并转向安全资产。

此外,地缘政治冲突多点爆发,风险因素和不确定性加速累积,对经济金融的影响加大。与此同时,与金融科技等新技术相伴而生的新风险亦不容忽视,对全球金融监管构成新的挑战。

报告还指出,当前中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外部环境也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总体延续复苏态势,但不同经济体之间差异扩大,全球经济增长的同步性降低,全球经济金融脆弱性有所上升。中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经济金融领域的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微观主体韧性较强,但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较多,长期积累的风险隐患有所暴露,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货币政策传导仍然面临一定约束。

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抓住主要矛盾,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的平衡,创新和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和针对性。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松紧适度,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在多目标中把握好综合平衡,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动态预调微调。进一步加强政策协调,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大力推进金融改革开放发展,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和机制,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处理好稳增长与去杠杆、强监管的关系,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聚焦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实施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和发挥好资本市场功能三者之间,形成三角形支撑框架,促进国民经济整体良性循环。

一是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增强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和针对性。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合理安排工具搭配和操作节奏,加强前瞻性预调微调,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进一步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在充分发挥宏观审慎评估(MPA)逆周期调节作用的同时,适当发挥其结构引导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二是发挥货币政策的结构优化作用,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定向滴灌,在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方面精准发力。加强货币政策工具创新,为经营正常但暂遇困难的微观市场主体纾困,弥补市场失灵。落实好前期出台的各项定向调控和精准调控政策措施。实施好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研究设立股权融资支持工具,带动民营企业信贷、债券、股权等融资渠道改善。引导金融机构落实好对国有民营经济一视同仁的精神,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用好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抵押补充贷款等政策工具,扩大中期借贷便利合格担保品范围,加大对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推动实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户数增加、投入增加、成本下降、风险可控”目标。继续切实落实政策要求,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化解银行债务存量,推动分类协商处置存量债务,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积极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优化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与服务,做好化解过剩产能金融服务工作。深化科技金融结合发展,探索金融支持关键领域自主创新市场化运作的长效机制,做好科技、文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国民经济重点和关键领域金融服务。加大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绿色金融、物流、养老等现代服务业、乡村振兴等的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发挥信贷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的积极作用,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三是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完善金融调控机制。督促金融机构健全内控制度,增强自主合理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从提高金融市场深度入手继续培育市场基准利率和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不断健全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强化央行政策利率体系的引导功能,完善利率走廊机制,增强利率调控能力,进一步疏通央行政策利率向金融市场及实体经济的传导,推动利率体系逐步“两轨合一轨”。加强对金融机构非理性定价行为的监督管理,发挥好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的引导作用,采取有效方式激励约束利率定价行为,强化行业自律和风险防范,维护公平定价秩序。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并在必要时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加快发展外汇市场,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为基于实需原则的进出口企业提供汇率风险管理服务。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政策框架和基础设施,坚持发展、改革和风险防范并重。支持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推进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直接交易市场发展,更好地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服务。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变化对资本流动的影响,完善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政策。

四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切实发挥好金融市场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和防风险方面的作用。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原则,推动债券市场产品创新和制度建设,健全债券违约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促进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准入和信息披露规则统一,加强绿色金融债券存续期监督管理。继续稳步有序推动债券市场双向开放,支持境外机构在境内市场发行债券及境内机构赴境外发行债券融资,同时推动境外机构投资境内债券市场。持续推动债券二级市场发展,提升债券市场流动性,不断优化交易、清算和结算等相关安排,完善做市商制度等市场化评价体系建设,为市场参与者创造更加友好、便利的投资环境。建立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统筹管理框架,进一步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加快建立统一的债券市场执法机制,打击市场违法犯罪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债券市场秩序,促进金融市场平稳发展。围绕资本市场改革,加强制度建设,激发市场活力,促进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五是深化金融机构改革,扩大对外开放,通过增加供给和竞争改善金融服务。持续深化大型商业银行和其他大型金融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治理,规范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管理层关系,完善经营授权制度,形成有效的决策、执行、制衡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创新银行资本补充工具,提升金融机构资本水平。继续推动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激发县事业部活力,不断提高服务县域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全面落实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改革方案,会同有关单位根据改革方案要求和职责分工,抓紧做好健全治理结构、业务范围划分、完善风险补偿机制等后续工作,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建立符合中国特色、能更好地为当前经济发展服务、可持续运营的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机构及其政策环境。

六是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处理好稳增长与去杠杆、强监管的关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坚持底线思维,坚持稳中求进,抓住主要矛盾,在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牵头抓总下,充分发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作用,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优先序,把握好工作节奏和力度,争取通过三年时间的努力,金融结构适应性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明显增强,金融工作法治化水平明显提升,硬约束制度建设全面加强,系统性风险得到有效防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