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全球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为哪般?美欧日正谋划数据流通“朋友圈”

第一财经 2018-12-22 08:43:44

作者:冯迪凡    责编:王蕾

美国、欧盟和日本将达成一份禁止数据流向个人信息保护和网络安全政策不充分的国家和地区、企业的协议,随后建立一个在区域内共享大量数据的“数据流通朋友圈”。

有迹象表明,日本、欧盟和美国希望加速推进三者间数据流通的“朋友圈”建设。

据多家日媒报道,日本经济贸易工业部、欧盟委员会贸易司以及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官员在2019年1月将就制定跨国数据流通的规则展开讨论,三方的目标是在2019年6月在日本大阪召开二十国集团峰会(G20)前宣布此协议,此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已于19日就此事在日本IT战略总部展开讨论。

需要指出的是,在欧盟于今年5月出台了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DPR) 后,美日均加深了就建立针对“数据跨境转移”法律标准的思考,并在此方面加快了合作,其中日本走的明显快一些,已准备修改《个人信息保护法》。日本有自己的“小九九”,即其希望成为欧美之间的桥梁,推动规则制定,从而增强自己在人工智能(AI)等方面的竞争力。

欲共享数据以提升AI研发竞争力

截至目前为止,美欧日召开了四次贸易部长三方会议,外界的关注度多放在其针对世贸组织(WTO)改革的建议上,然若仔细阅读其四份联合声明,则会发现日美欧三方亦在默默推动着在数字贸易和电子商务方面的合作。

客观而言,等待WTO开谈一份未来的数字贸易协议恐怕耗时过久,而立场相对统一的日美欧三方则希望在此方面有迅速推进。

在2018年9月25日最新一次的《美欧日贸易部长三方会议联合声明》中,三方即指出,“部长们对数字保护主义泛滥的担忧日益增加,并同意合作促进数字贸易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并通过促进数据安全来改善商业环境。”

在实际推进中,美欧日希望合作制定跨境数据流通规则,以在保证数据安全的情况下做到数据共享,使三方在发展AI等方面更具竞争力。

如前文所述,合作加速的部分原因在于欧盟正式颁布了GDPR。

简单而言,在网上浏览网页、购买记录等信息都有助于AI开发,而在欧盟看来,这样的数据外泄存在侵犯隐私权风险,特别是在目前,主导欧盟互联网市场的又都是被称为GAFA(谷歌、苹果、脸书、亚马逊)的美国互联网巨头。

在GDPR出台后,GAFA巨头们在欧洲必须遵守相关法律,而美国是否会向欧洲标准靠拢,目前仍是未知数。然若标准不一,且监管过严,客观上会造成互联网数据市场市场割裂,并不利于AI能力建设。

日本大力推动美欧日三方在数据跨境转移方面的标准融合,这意味着,三方将达成一份禁止数据流向个人信息保护和网络安全政策不充分的国家和地区、企业的协议,随后建立一个在区域内共享大量数据的“数据流通朋友圈”。

据日媒报道,在该圈建成后,日方也希望对此进行扩容,并呼吁印度等其他国家加入。具体的做法是,日本的个人信息保护委员会、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和欧盟委员会司法总司共同商定法律内容,随后由三方推进立法。

日欧图谋建立世界上最大的数据安全流通区域

目前可以看到的是,由于美方立法受到GAFA巨头们影响,推进较为迟缓,而喊了近18年“IT立国”却未能如愿的日本,此次则看到了明显的机遇,在法律建设上紧随欧盟,行动迅捷。

在国内层面,日本将建立严格的惩处措施来督促企业及其他组织遵守共同规则、保护个人隐私。这些规则将会限制数据流入缺乏隐私保护制度的国家。需要注意到的是,这一新的安排或将影响到在日外企在个人数据信息上的跨境流通。

在国际层面,在日欧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中,双方已在数据隐私保护上达成共识,并将推动数据在两个地区间自由流通。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在EPA中,特别规定了将取消许多奶酪(目前所征税率接近30%)的关税,同时欧盟也向日本开放了更大出口汽车的空间,在许多媒体和经济学家的口中,EPA是一份用“奶酪换汽车”的商品贸易互惠协议,孰不知,这份EPA的图谋,却远远不在几块奶酪上。

欧盟与日本之间的EPA谈判始于2013年, 2018年7月17日双方正式签署了该份协议,并完成了互惠充足谈判,作为对EPA的补充,其目标是将彼此的数据保护系统识别为“等效”,使数据在欧盟和日本之间安全流动,双方在彼时就表示,打算继续推进合作,在高度保护个人信息的基础上建立世界上最大的数据安全流通区域。

随后在11月-12月,日欧双方的立法机关先后通过了EPA,该协议将于2019年2月1日正式生效。

而早在2017年1月,欧日双方已开始就如何在确保高度的数据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商业交流中的个人数据流通这一问题展开对话。值得指出的是,目前欧盟已经将保护数据看作是欧盟的一项基本权利。在GDPR实施后,日本新的隐私法也于今年5月生效,双方都更新和加强了各自的数据保护制度。(实习生郝爽言对此文亦有贡献)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