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专题文章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圆桌论坛 智慧城市建设——未来之城新探索丨2018第一财经技术与创新大会

第一财经 2018-12-28 12:35:57

责编:王艺

在中国的智慧城市规划当中,我们主要要考虑到哪些因素?哪些城市我们希望它成为未来智慧城市,哪些城市能够在智慧城市当中作为中国领先甚至世界领先的发展,有些什么考虑?
圆桌论坛:智慧城市建设——未来之城新探索

主持人:

巴斯夫全球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业务与市场发展 郑大庆

对话嘉宾: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杜雁

第一财经研究院副院长 林纯洁

深圳市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会长 张克科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素红

文字实录:

郑大庆:开始我们的论坛。在中国,现在是有超过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关于智慧城市的定义也有很多,但是我们目前要建设一座是舒适宜居高效互联的城市。我们在座的各位应该说都是在智慧城市建设细分领域的一些领军者和实践者,他们也是专家。我想问的第一个问题,这里也说女士优先,我想问一下杜院长和周教授,在中国的智慧城市规划当中,我们主要要考虑到哪些因素?哪些城市我们希望它成为未来智慧城市,哪些城市能够在智慧城市当中作为中国领先甚至世界领先的发展,有些什么考虑?

杜雁:非常感谢主办方,有这样的一个机会跟在座的各位作一个交流,说智慧城市之前,我们先说城市,大家知道上海世博会提出很好的口号,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那城市是什么?城市最早是一个防卫,后来是人的交往,无论是从人的经济学和社会属性来说,城市是我们聚集在这里能够用最小的代价和成本获得最多的交流获取的一个机会,就这样的一个地区,我们说智慧城市不能离开这样的初衷,在中国我们看到这几年智慧城市的风起云涌,各种城市都要做,各种三四线城市也会提,深圳也会提,无论怎么变,各种题材也好,城市其实是为人负责的,中国的土地非常辽阔,要关注智慧在其中的差异性,技术的一种差异性和一种多元性。

周素红:我的学科背景主要是从城市规划、人文地理的角度,我们同样一直在讲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的时候,一直在讲为什么会有城市?人们在城市里面是为了什么?这两个问题,刚才杜院长提到城市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们有一些历史的背景,比如说我们有人类社会的大分工,我们有了工业化的几次大的革命,这样的历史的进程使得人们越来越多分工的细化和越来越多的释放我们的生产力,背后就是各种各样协作的进一步的强化,智慧城市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可以让我们在更好的细分领域做我们专业的事情,与此同时也把我们大家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合力,形成新的城市合作的状态。

我认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是我们人类社会和产业发展的自然的延续,对于什么样的地方适合建智慧城市?我认为任何城市都适合建智慧城市,不过要确实考虑地域的差异化和文化的差异化,以及回归不同城市,他们特色化的打造方面,我们不希望千城一面,我们希望通过技术的发展有更好的发展,谢谢。

郑大庆:谢谢两位女士,的确,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非常快,最近德勤做了一份研究报告,在全球现在在建或者说已经建成的智慧化城市有1000多座,但这1000多座智慧化城市当中中国占了500座,是一个巨大的数量,这里面我想问一下张会长,中国的智慧化城市建设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应该考虑到哪些因素

张克科:智慧城市是非常热点的话题,我们中国地级市有300个,县级市2000-3000个,我想县级市也会涌出来做这样的事情。我来到深圳感受到信息化的过程和智慧城市的过程是交替成长的过程,今天非常有幸跟两位做规划的同台,我终于找到了智慧城市的点。我们第一件事情就是集中在一起办公,十五年之后的现在有一站式和市民中心这块。在十二五规划的时候,我们参加了上海的国际化论坛,整个会议是由规划组织委员会组织的,国内讲IT,完全没有概念,在美国、欧洲,城市本身是从国际化安居开始的,智慧城市应该说是现在技术和叠加,现在500多个智慧城市应该是3个类型,一个是一窝蜂,第二是解决痛点,第三是探索路径,能不能把产业、经济、社会、文化一起来做。我们发现没有整体规划,没有整体的框架,没有整体的标准,深圳这里有主力军,深圳、福州、嘉兴做了不同尺度的智慧城市模范,政府在这里为产业发展提供好的舞台,这500个内能够达成标准的可能也就1/5,就100个,但未来可能是500个,800个,人人都向往这样的方式,数字不说明问题,内容才说明问题。

郑大庆:林院长是第一财经研究院的副院长,最近第一财经研究院也跟一些国际知名的一些咨询顾问公司,还有国内领先的一些做城市规划,做智慧城市的一些机构,共同的开展了一个项目,在这个项目当中,他们很关注智慧城市的构建,这样的一个话题,我想林院长能不能跟大家分享一下,你们在这个项目当中的一些发现,一些建议,以及对我们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有一些什么样的构思?

林纯洁:谢谢主持人,也是基于我们现在目前项目的所得,其实我先要说一下,刚才各位也说到的,城市在我们看来是一个地理聚合的方式,我们会看到在最开始的时候,地理聚合的方式非常有效也非常成功,在最近一段时间我们也可以看到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包括城市病,另外一种聚合的方式,在最近几年非常的流行,那就是我们讲的是网络,非空间聚合的方式非常的有效。我们会看到在那种聚合方式里面诞生很多技术,可以用来管理,我们也希望从中找到一些对城市有帮助的东西。

主持人刚提到有500多个城市搞智慧城市,过去我们看智慧城市主要是让城市变得更加智慧一点,我们主要是从技术出发解决某几个问题,比如某些城市可能是环境不好,我们用技术去监测环境,大家出现问题的时候,给大家及早预警。另外就是提供公共服务水平。我们当时的项目有一个方法,就是我们跳出来,在某个点上让城市变得更智慧,我们认为未来的城市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们重新去搭建整个城市的公共的治理也好,整个的基础,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就可以看到,除了底层架构上面,智慧城市里面有很多工具,包括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开放的平台以及应用端口,再在这上面搭建比如说我是技术+交通,我们现在流行AI+交通,另外AI+安防,AI+环境,AI+政务,AI+服务,再到一层就是服务,应用端口。在未来,我们认为真正的智慧城市不仅仅只是用技术突破某一个点的问题,而是说我去构建一个未来真正的城市应该有的状态,可能在未来那个城市不叫智慧城市,因为城市根本就应该是那个样子。

郑大庆:谢谢,掌声鼓励。刚才说中国有很多的智慧城市的建设,当然我们说国际最大的城市,像北京、上海,又像深圳,不仅在改革开放,各方面是有创新领先的,也是在智慧城市方面,也是有很多的创新,在这个智慧城市当中有很多的理念都用在智慧城市当中,其实最终要提供给我们的是舒适环境,高效的交通,生活的话应该是绿色的环境,在这样的状况,我想请我们杜院长、张会长,能不能分享一下在我们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当中哪些我们确实做的很好,但是还有哪些问题,特别是我们现在有更多的人口到了城市,也提出了更多的问题和挑战,在这方面我们怎么面对和解决这方面的挑战?先请杜院长谈谈她的看法。

杜雁:1994年我研究生毕业到深圳,当时深圳最早做高新技术企业,差不多做了24年的过程,整个过程从深圳角度来看的话,我觉得智慧城市对于深圳来说,可能不是那么一定叫智慧城市,但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当时深圳很快意识到我们的土地,大家知道几个一线城市,深圳的土地用地是最少的,所以当时主政官就提到了我们要用高产田,所以是做高新技术企业,在这样的指引下,深圳取得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举世瞩目的成就。科技带来创新的层面上,有几个关键词,第一个就是多元化和多样化,大家知道华为、腾讯不是一天长大的,在培育过程中,其实是在政府多方力量,让种子长大的。所以深圳的智慧、创新不是一棵大树,而是一个丛林,慢慢的长大。其实这是根本的理解,就是多样化。

第二个,我们觉得就是它的一种类似于叫先进性,就是每个集团或者做每个技术,比如我们现在在座的华为不说,智慧城市像这样的技术,比如说智慧灯杆的技术,任何技术创新在深圳来说有的是高新端的,比如说做基因什么,有的可能就是复合度的来做,像智慧灯杆就融入了多种的城市规划,就是技术的一种复合度在里面再去增加。具体到全国城市,我们知道全国地级市286个,500个城市里面就有县级市了,如果按照全国的话,是683个类似于经济总量在一定级别上是600多个城市,深圳规划院做了200多个城市,走过了全国很多地区,包括援建地方,包括新疆、广安这些地区,我们体会到每个城市都需要智慧,但是我们一定要掌握智慧和基础工作之间的联动性,这个非常非常重要,其实城市在做这样的一些智慧的方案的时候,如果一个城市连最基本的雨污分流都没有做,这个城市做海绵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整个的设计,我觉得要做到一体化或者综合性的设计,这个可能更重要。

张克科:我说几个案例,实际上智慧城市是从需求来的,深圳目前做的好的几个成功的案例,可能大家不知道,一个就是我们整个海关通关的这块,1995年我们进关贸边检没有进去,我们在这个基础口平台上面是通畅的,深圳通关营商环境很畅通,这个就是背后支撑整个产业的发展的基础。比方说深圳当时出租屋人口比较多,我们当时在出租屋做了一个系统,之后做了社区系统,之后形成了整个的覆盖。包括公安、社保、出入境这块也是基本服务。我们最希望能做的就是无线WIFI城市,有一部分小区也通过民间的方式和公社的方式做了一部分,小区的可以,但这个我认为不是很成功,因为有三座大山在这里,就是电信、移动、联通,在这中间深圳政府应该承担了很大的平台,未来的发展当中一定要有一张网,目前做的更多的不是做政绩而是交流。工我们跟全球比我们确实有差距,包括日本、欧洲比较起来,我们最大的就是共享,我们没有可持续性,没有递进的发展,我们看到香港规划未来发展的时候部署了四个重大产业,其中智慧城市就是一个目标,智慧出行、智慧生活、智慧环境、智慧市民、智慧政府、智慧经济,深圳市在整体规划设计在过去的基础上,我们一直说行业非常强。香港说和湾区一起做,互通共享,既是政府的服务,也是老百姓的享受,未来是从需求出发,从应用出发,从民生感受出发,提高我们的投入和服务,一定要打破几座大山,建立我们的平台。

郑大庆:你刚才讲的智慧城市当中也提到了我们一定要移掉三座大山,我们在做智慧城市过程中,我们认为现在中国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快速发展,怎么样把中国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快速发展结合到我们城市的快速发展当中,来解决我们现在比如说一些交通的问题,交通拥堵已经成了共性的问题,比如说通讯方面,这个问题我想问一下周教授,你在的研究当中有什么考虑,对于数字化和信息化在智慧城市当中发挥的作用,有什么好的建议?

周素红:谢谢,我想讲这个问题可能我们得放在一个背景里面谈这个话题,什么背景呢?大家知道我们中国城市化在过去40年左右的快速城市化走过了西方上百年城市化的历程,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体现出来的一个特点就是快,快就产生了什么问题呢?有很多我们措手不及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科学的规划决策和判断,我想回应您刚才的问题,大数据将数据支撑作为辅助角色,正好迎合了这种需求,我们要适应这样快速发展产生的很多大城市病和很多大量的需求突发出来的问题,我们需要从数据从科学的研判和智能化的决策角度来提供更合理的判断,使我们的城市更加的有序。

第二个背景,我们中国的城市另外一个特点是大量的人口的高密度的聚集,我们中国的城市城区的面积不到20万平方公里,如果按国土面积来算的话,我们用了不到3%的面积,这大量城市人口的聚集就半生了大量的交汇,我们有大量社会交往的交汇,有大量经济往来的交汇,网络电商、社交媒体、交通出行,这就产生了社会经济和交通等等方面的网络,这种网络怎么样让它更有序的运作,不要出错,也得益于我们怎么样更充分利用数字化基础,让我们生活的更方便更环保的城市塑造上面。第二个背景就是高密度大量交汇复杂网络社会离不开社会智能化决策支持。

第三个方面就是中国智慧城市跟西方的很多国家比起来有自己的特点,我们有很多是从需求或者说日常生活的导向来推动的,西方更多的可能从低碳、环保、交通、基础设施部件的物联网等等方面促进,我认为在基于社会生活的维度,就给我们产生更多的一些数据的一种生产,我们会有大量的因为社交媒介,因为支付等等这样的一些东西,形成的很高时空分辨率,这样的一种特征也更加催生了我们对数据的决策支持的需求。

我想讲的第三个特点或者背景,我们中国的智慧城市特别最近这几年,大家越来体会到是政府在主导,市场在积极的响应,全民在参与的共同体,这样一种共同体,也回到我刚说的网络,构建了另外一种多主体协同的网络,这样的网络怎么更好的协同,让大家的利益都能满足,能够让整个协同的网络能够奏效,这个背后也得益于大量的数据支持和我们智能辅助的角色。

您提到的数据支持这个背景可以占在中国智慧城市的大背景的特点出发,我认为在各个方面的维度都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的,谢谢。

林纯洁:关于在这个问题上政府的定位,在过去政府一直是智慧城市的购买者,产品的购买者,未来可能会转变为整个的平台的建立者,这个方面比如政府需要为数据建立一套系统性的规则,里面会包括数据监管、隐私监管,大家知道整个建立规则非常重要,政府上有很多数据,还有一点在进入到整个新时代的时候会有很多公共在整个技术进步方面会有很多疑虑,政府要有讨论的机制,让整个的智慧城市的发展,包括技术的进步有一个很好的公共环境,还有一点就是我们需要解决真正在技术化、信息化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我举一个例子,我们跟一个园区在讨论关于整个的智慧园区智慧趁势方面,里面有一条,他们特别关心的一点,在未来随着数字化进程加入以后,很小的企业怎么办,他们没有能力尽力自己的系统,他们可能被这个时代甩在后面,园区提供基础设施的服务,以较低的成本帮助那些小企业,把他们的整个的生产的数据先变得数字化,因为数字化是智能化的基础,通过提供服务的方式帮助他们,真正享受技术进步时代的红利,这个事情需要政府考虑,也是整个技术进步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的,因为每一轮的技术进步,我们总结出来的特点,我们总会有很多获胜者,也有很多被落下的,整个社会竞争的格局现在变得越来越集中,我们认为公平本身也是在未来智慧城市发展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谢谢。

郑大庆:谢谢,刚刚周教授也说了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政府的主导,市场的投入进入以及人民的参与。如果我们说在城市建设中很重要的,你是智慧城市建设当中是需要有投入的,如果市场或者政府有一笔资金,你们认为这个钱在智慧城市建设当中,最需要用在哪?我们先用杜院长讲一讲。

杜雁:就是共享平台,深圳现在有一个词,叫创新性产业用房,实际上在我们新的科技园里面,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空间平台,也许是栋楼,也许是栋楼的一部分,这种共享空间不单单是一个空间,里面的各种服务、信息、各种资源都会在这里共享,这个是深圳的产业园区打破这样的墙的概念,这个资源不是说政府一定要真金白银拿钱财政投入,而是说在制度设计上,每个片区要开发的时候,都要拿出一定比例的创新产业用房,贡献拿出来给政府代表的公司运作,运作的时候我就会不同的小企业可能会边缘化,或者它不知道,这些小企业也有平等的同样的机会共享我们的一些信息,这个是很重要的。

林纯洁:就一个的话,我觉得应该跟杜教授一样,应该是安全的,就是数据共享的平台,里面会包括整个数据交互的一个端口,因为数据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自己创造出来的,而不是自然本来就有的,在未来我们创造的数据是会重要的生产资源,应该是被公共所享受的。

张克科:政府应该制定游戏规则,哪些数据由谁收集,哪些数据应该提供,哪些数据能被社会所贡献,产生社会价值,重要的一点是赋予每个公民有享受信息的权利。

周素红:大家讲的非常好,我赞同大家的意义,在政府、市场、社会方面需要各方面的协同,政府更多的应该是在制定规则和保护弱势的利益,特别是促进社会公平层面上,要做一些文章,我认为如果有这么一笔资金的话,我们可能要做比较好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和计划,然后把重要的资金投放在怎么促进智慧城市下的社会公平和稳定层面上提供一些辅助的支持。

郑大庆:看起来大家有共识,谢谢大家的回答。在智慧化城市建设过程中也有另外一个方面也比较突出的,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在智慧化城市建设中,我们能怎么样体现关注到我们老龄化这个现象?现在也出现了很多的技术,比如现在的共享技术,现在的共享汽车,未来可能还有自动驾驶等等,这些都有可能会给我们未来的老人创造了很多的便利,但是真正的一个智慧化城市未来对我们老人不仅出行方便,可能在医疗、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体现出来,我想听听各位我们针对老龄化,在智慧城市当中怎么样给他们提供最好的生活状况?这点大家可以稍微讨论一下。

杜雁:其实早在大概应该将近5-6年前深圳搞了一键报警,老年人可以申请,申请了之后可以给你装,现在来说,像深圳所有的小区规划只要是新建小区规划,还有一个配套叫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就是你白天相当于幼儿园一样,白天可以把老年人送到这里来,因为他最怕的是孤独或者没有被关注到,日间照料中心会把老人的状况报告给他的孩子。中国养老设施的供给,如果把这个需求放开的话,是完全不匹配的,任何一个城市,像上海更是这样,可能家庭的养老,我们觉得还是一个重点,所以智慧城市要做的话,核心是在家庭养老这块。

张克科:香港在1998年在200个社区里面建立社区网络平台,让老年人在社区给远方的孩子写信对话,如果政府关注到这件事,就能做到,我们希望未来的城市建设中间,残疾人的通道等等,我们现在已经有步行通道,在未来信息化中间我们可能有更多的包括视障的怎么看到视觉的东西,弱势的怎么看到一些新的东西,深圳有一个残疾人协会,他们一直在做信息化这块,他们都是一批后天的致残的大学生,非常有智慧,所以我想创新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我觉得幸福智慧城市标准应该是城市规划的基本的标准,包括人工智能要为这个服务,

周素红:实际上不管哪种养老方式提供老年人最基本的生活的保障,这部分的智能化是最容易实现的,大家提到的出行、医疗、无障碍交通、一键求助等等,这是第一个层次的内容,很重要,是基本,但第二个层次,我们也提到可能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就像马斯洛有一个需求层次论,我们人的需求可能是生理上的,安全保障上的,里面有更多的东西是交往、归属、自我实现多层次的需求,所以在提供老年人智慧化背景下怎么提供老年人多层次的需求,不仅是基本的保障,更高层次的需求的保障,我认为也是一个重要的着力点,我提供一个例子地,在德国他们推行过另外一种模式的养老的模式,他们早期是政府主导,推进了一批这样的社区,这种社区倡导年轻人可能有小孩需要照看,老年人需要小朋友更加快乐,不同生命周期的人群,他们设计这样的场所和机会,让大家不同年龄段和不同需求的人在里面互动,满足各自的心理需求和各自生活方面的一些需求。

智慧城市,包括空间的载体和共享信息的提供,我认为可以在这个层面上类似参考下来怎么让老年人更有机会跟周边人提供更多的交往的机会,满足他自我实现的生活上的一些需求,这个层面上也还是可以进一步的探讨,怎么样通过智能化的手段更好的提供服务。

林纯洁:还有几个部分大家可能忽略掉的,第一点就是我们需要让老年人需要跟上技术的时代,我妈这几年学的最有用的技术就是我们社区教她用微信,她觉得自己重新融入到社会,第二个让老年人觉得他还被这个社会所需要,我相信技术可以通过很多人很多方式继续贡献它的力量和经验。最后一点,老年问题,我在中国会更严重是伴随着中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我们看到很多的老年人,其实是一个人或者两个人独自在家的,而且他的子女是不在身边的,中国未来真正进入老龄化时代以后,这也是政府需要面临的问题,需要解决的,这个单单通过商业力量是解决不了的。

郑大庆:在智慧城市建设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认为是智能出行,现在在深圳的话,我们也知道拿出一段公共的道路,让无人驾驶车在上面进行试行,无人驾驶车还有多长时间可以在路上跑起来?不知道大家最担心的会是什么?什么时间能够出现我们整个道路上?让它运行起来?

张克科:我们一直提创新,我们希望尽快的提供一个让无人车试行的空间,因为我们的高铁也好,我们的飞机也好,都有试飞场和实验场,我们的无人车是没有这样的场地的,我们公共交通这块都没有办法做路标的识别的话,我们希望建一些实验路,实验要从基础开始,才能有标准,否则无人车上路,不能走一段路就不走了,我觉得作为技术创新和这样抢占高峰我们还是可以做。作为电动汽车,作为节能,我们应该大力去做。车上最重要的就是疲劳驾驶和一些突刹车的份防范,我觉得现在条件不太成熟,车有,道有,但是上路真的很远。

杜雁:难处不是技术,而是行政。无人驾驶的技术,我觉得没有问题,关键是制度,这个很难预计的。

林纯洁: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但我觉得之前我们说的无人驾驶在5-10年在国内是落不了地的,里面包括技术标准,包括感应器方面,还有另外一个就是出了事情谁负责,是车上上还是驾驶者还是系统提供者。像这种计时计算要求非常高的,我们要等到整个领域突破,我们现在最火的是云计算,可以不太顾忌功率和及时性,可能边缘性就跟生命安全有关的。不可预测不能通过已有数据训练的,这个势必要整个人工智能技术进入到通用人工智能技术比较发达的年代,我觉得真正的无人驾驶才能真正的进入到这个社会,但我觉得在中间过渡有很多辅助驾驶的过渡,包括停车等等,这方面的应用会是未来几年的热点。

周素红:在全无人驾驶的路子还很远,因为我们很多背景性的东西没有准备好,包括法律、规范、各种各样的标准等等,但是作为辅助性的,把人和无人驾驶结合,在适当路段和适当的地方,辅助无人驾驶层面上,应该可以在某种层面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郑大庆:我们都同意无人驾驶真正进入到公共道路还有很长的时间,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但是它的技术应用已经能够体现出在我们现在的智能交通当中了,也许提供了很多的优越性和便利性。我们的论坛到这个时候基本差不多了,我还想留一点时间给嘉宾,你们设想一下,一个最好的智能城市,或者你们梦想的智能城市,用一句话来讲是一个什么样子?

周素红:还是回到人的本性需求上,我刚提到人的需求多层次,我理解的是能够满足最基本的保障、安全、健康,在这个基础上有更好的交往机会,和有更容易实现自我的场所和平台的城市。

张克科:我一直想我们可能感受不到真正的智慧城市,但是巴斯夫既然能够乐见未来,我们也乐见巴斯夫在湾区乐见智慧城市。

林纯洁:在的心目中智慧城市应该是这样的,背后是很高科技的,但它跟我们接触的那一面应该是很温暖的,因为人的基本需求没有变过,我们喜欢什么东西没有进行技术的出现而有太大的改变,我们出去的时候喜欢有更多的绿化,不希望有拥堵的交通,就特别像现在的电脑操作系统,系统变得越来越简单,可能系统变得越来复杂。

杜雁:我希望的是促进我们形成多元、包容、共享、健康的环境,会促进我们达到这样的,甚至最后是一种文化,每个人在城市中体验到城市让你非常愉悦的文化。

郑大庆:再次感谢各位嘉宾的对话,谢谢。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