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积极财政政策提前发力:减个税启动、3万多亿财政资金下达地方

第一财经 2019-01-03 10:46:53

作者:陈益刊    责编:胥会云

2019年,个税减税正式启动,1.8万多亿转移支付资金提前下达给地方,1.39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额度下达给地方,积极财政政策提前发力。

2019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不同以往,提前发力。

一般来说,每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才会公布当年的财政政策的轮廓,实施更是得等到真正具体政策细则出台,这使得一季度积极财政政策很难发力,但今年显然不一样,财政政策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前瞻性。

这包括个人所得税减税在今年1月1日全面启动,通过减税来减轻个人负担,刺激消费。财政部提前下达了约1.8万亿转移支付资金给地方,这让地方在2019年初就可以按程序拨付使用,保持一定强度财政支出。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授权国务院提前下达2019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务限额合计1.39万亿元,地方可以提前到一季度发债来支持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通过补基建短板来稳经济。这意味约3.19万亿元财政资金已经提前下达给地方。

随着以减税为主题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内容相继明确,2019年针对大部分工薪阶层的个税减税全面启动。

在享受5000元/月起征点和新税率后,今年1月随着个税6项专项附加扣除正式启动,普通的工薪阶层将享受更大规模的减税。目前不少人正通过国家税务总局开发的个人所得税APP软件或其他途径,上报自己专项附加扣除信息,这是今年1月真正享受个税减税的一大关键。

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院长刘蓉曾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现有基本费用扣除标准(即起征点)提至5000元/月的基础上,随着专项附加扣除的引入,个税扣除标准将显著提高。对于上有老、下有小、还有房贷或房租支出的青壮年人群,引入专项附加扣除后,个税扣除标准将提至于9000元/月甚至更高。扣除标准的提高,意味着个税负担减轻,社会整体福利将有所提升。

除了工薪族1月拿到手的工资薪金收入更多了,随着年终奖个税优惠政策延续,个人最终拿到手的年终奖也会比以前更多。比如今年初2万元年终奖只需要缴纳600元个税,比以前少交个税近1300元,也就是个人的年终奖实际可以拿到19400元。

不少财税专家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今年普通工薪族减税更加明显,实际到手收入有所增加,这将刺激消费,也体现了积极财政政策发力。

除了个税之外,2019年官方明确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增值税和社会保险费成为焦点。

积极财政政策一方面是减税降费,给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减负,激发市场活力。另一方面是保持一定强度的支出,增加国内需求,稳投资稳经济。

自去年10月底以来,财政部提前下达了11个不同类别的2019年专项转移支付或资金给地方政府,合计约1.8万亿元。其中金额最大的是约1.3万亿元的2019年均衡性转移支付,这笔钱将分配给河南、四川、湖南、广西等中西部欠发达省市,主要用于调整工资、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等支出。

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认为,提前拨付各类资金是为了加快财政支出进度,这也表明财政政策更加积极,也更好地帮助财力紧缺的地方政府。

如果说提前下达的转移支付资金更多地用于地方政府“保工资、保民生、保运转”,那1.39万亿元的地方政府债券提前下达则主要用于补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提振经济。

为了改变“上半年无债可用、下半年集中发债”的窘状,近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在2019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当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之前,授权国务院提前下达2019年地方政府新增一般债务限额5800亿元、新增专项债务限额8100亿元,合计13900亿元。

提前下达的1.39万亿元新增债务限额将分配给36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这些省市再将各自获得的部分新增债务限额下达给下辖市县。比如1月2日,浙江省财政厅提前下达了市县新增债务限额609亿元。浙江省财政厅称,这将进一步加快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使用进度,保障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中的重大项目资金需求,更好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财政部称, 将指导各地做好债券发行准备,在2019年第一季度启动发债工作。

多位财税专家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可以让地方政府在一季度开始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保障重点项目资金需求,发挥政府债券资金对稳投资、扩内需、补短板的重要作用,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除了地方发债提速外,近期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明确2019年将大幅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也为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创造更好条件。机构普遍预计2019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将突破2万亿元。

除了发债之外,不少地方政府仍可以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来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