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银保监会定指标帮农商行“瘦身”,离农脱小、盲目扩张难持续

第一财经 2019-01-14 19:46:08

作者:宋易康    责编:林洁琛

“做小做散”是防范风险根本之策的理念,建立完善适合支农支小主业特点的风险管理机制,从根本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推动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业务逐步回归本源的提法“一声令下”,相关金融监管政策加速落地。

1月14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坚守定位强化治理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重点强调了农商行“做小做散”的本职工作,同时对一系列具体监管措施进行了部署。

此外,《意见》要求农商行“严格审慎开展综合化和跨区域经营”,这与此前银保监会下发的《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异地非持牌机构的指导意见》一脉相承,都属于制度补短板。

无序扩张将难以为继

2018年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为重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推动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业务逐步回归本源。要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强化监管和服务能力”。

截至2018年9月末,全国有农村商业银行1436家,资产负债规模均超过23万亿元,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在各项贷款的占比长期保持在60%和50%左右,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户均余额分别为30万元和131万元。农商行的不良率从去年一季度到三季度分别为3.26%、4.29%、4.23%,呈现先升后微降的态势。

业内人士认为,农商行公司治理较为薄弱,资产质量也在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中较差。

根据第一财经此前报道,综合中诚信国际、东方金诚、上海新世纪等多家评级机构的报告来看,今年已至少有14家农商行因不良暴露、资产质量恶化、触及监管红线而遭主体信用等级或评级展望下调。今年二季度,很多农商行逾期的贷款开始在不良里加速暴露,不良贷款增长较快主要也与逾期90天以上贷款划归不良有关。

银保监会指出,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少部分农村商业银行出现了经营定位“离农脱小”的盲目扩张倾向。

中国民生银行分析师王文娟指出,近年来,一些农商行为增加业务品种大量发行理财产品,高收益驱使资金转投理财,挤占存款。在资管新规及地方监管的窗口指导下,农商行理财产品种类受限、投资范围受限,从而导致理财收益率降低,难以与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等大行的理财产品竞争,存款客户、理财客户大量流失,市场份额逐渐降低。

随着2018年年末,资管新规、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监管文件落地,特别是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中对于10亿注册资本金的门槛限制,在这些监管办法的配套之下,此前农商行利用同业、表外理财等无序扩张的模式将难以为继。

在近日召开的银保监会近期重点监管工作通报会上,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肖远企说,从2017年开始,银保监会就在推动包括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三类机构以及其他所有机构回归本源,专注主业,这是2019年一项重要的工作。

第一财经记者发现,此次银保监措辞明确地指出“做小做散”是防范风险的根本之策,建立完善适合支农支小主业特点的风险管理机制,从根本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一套指标帮农商行“瘦身”

《意见》要求,农村商业银行应准确把握自身在银行体系中的差异化定位,确立与所在地域经济总量和产业特点相适应的发展方向、战略定位和经营重点,完善适合小法人和支农支小定位的公司治理机制,专注服务本地、服务县域、服务社区,专注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不断加大金融服务创新,切实做好融资成本管理,巩固好支农支小主力军的优势地位。

具体而言,《意见》专门制定了监测和考核农村商业银行经营定位和金融服务能力的一套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了经营定位、金融供给、金融基础设施、金融服务机制等4大类15项指标,对科学合理监测、考核和评价农村商业银行支农支小金融服务情况将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

《意见》指出,对经营定位出现偏离的,要及时进行监管约谈和通报提示,督促限期整改;出现重大风险的,要果断采取暂停相关业务、限制市场准入、调整高管人员以及下调监管评级等监管措施。各银保监局要认真履行属地监管主体责任,持续跟踪辖内农村商业银行执行落实情况,于每年4月底前向银保监会农村银行部报送上一年度执行落实情况及监测指标体系运行考核情况。

此次银保监会对农商行的违规跨区域经营也进行了限制和重申。《意见》称,农村商业银行应准确把握自身在银行体系中的差异化定位,确立与所在地域经济总量和产业特点相适应的发展方向、战略定位和经营重点,严格审慎开展综合化和跨区域经营,原则上机构不出县(区)、业务不跨县(区)。应专注服务本地,下沉服务重心,当年新增可贷资金应主要用于当地。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