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银保监会王兆星、曹宇:继续引导民间资本依法合规有序进入银行业

中国金融杂志 2019-01-18 18:06:15

责编:顾蓓蓓

日前,银保监会副主席王兆星、曹宇在《中国金融》撰文。文章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包括要继续引导民间资本依法合规有序进入银行业,继续推动民营银行常态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银行业深植实体经济沃土,以改革开放谋求不竭发展动力,行业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总结和传承银行业改革开放历程中的良好做法和宝贵经验,牢记使命,奋发进取,开启新时代银行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40年银行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改革开放以来,银行业实现了从中央银行一元银行体制到现代银行体系基本建立的重大变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结构调整难度加大、国际宏观形势更趋错综复杂等严峻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银行业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实现了服务能力和治理水平的大幅提升,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银行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兼具深度和广度的现代银行业机构体系初步形成。我国银行业体系从改革开放之初人民银行兼具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职能的“大一统”模式起步,历经恢复和组建专业银行,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以及政策性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外资银行、信托公司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等的多元化发展,专业化程度、覆盖广度和服务深度持续增强。截至2017年末,银行业机构种类已达20余种,法人机构4532家,境内机构网点22.9万个。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从1978年的不足2000亿元,扩大到超过250万亿元。中国银行业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性逐渐提升,已有五家金融机构成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2018年英国《银行家》杂志按一级资本排名的全球前1000家大银行中,中资银行有135家,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4家银行分列前四名。

银行业有力支持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改革开放以来,银行业立足实体经济需求,不断优化信贷结构,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持作用。一是着力满足国家重点领域融资需求。一大批高铁、公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有力信贷支持,目前基础设施行业贷款余额已超过25万亿元。二是积极支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持续增长,科技金融、绿色金融逐步发展壮大。目前科技型企业贷款3.3万亿元,绿色信贷超过9万亿元。三是大力发展普惠金融。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网点乡镇覆盖率和基础金融服务行政村覆盖率均超过96%。小微、三农等薄弱领域的金融可获得性持续提升,扶贫小额信贷发展迅速。个人消费金融从无到有,全面开展。清理规范收费项目,缩短融资链条,引导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目前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涉农贷款余额分别超过33万亿元、32万亿元。四是积极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建立完善债权人委员会机制引导信贷资金稳妥有序退出僵尸企业,积极支持优质企业。稳步开展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推动降低企业杠杆率。全国债委会累计帮扶困难企业4052家。五是金融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银行业积极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深度,提升服务便利性。现代化金融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网上银行、移动银行大幅提升了各类金融服务的便捷性。依靠线上平台快速申贷、放款的贷款模式,大幅提升了企业贷款的可得性和时效性。银行理财、信托产品等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财富管理渠道。

银行业管控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以来,银行业在摸索中发展,经历了从无序竞争到有序发展,从高风险到风险可控的转变,市场化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现代公司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多元化股权结构逐步优化,“三会一层”合理分工、有效制衡的运行机制基本形成,绩效考核、激励约束等机制不断完善,专业化的风险管理技术手段在行业内得到推广,风险管理能力稳步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跨行业、跨地区、跨市场风险等新特点、新问题,监管部门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把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学把握监管力度和节奏,严格开展市场乱象整治,加大问责和处罚力度,有效纠正了不顾风险盲目扩张的错误倾向,机构主体的合规经营、理性发展理念明显增强。银行业保持较强的风险抵补能力。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从2005年末有贷款五级分类统计以来的8.52%下降到2018年第三季度末的1.87%,近年来持续保持在2%左右的国际较低水平。贷款损失准备余额3.67万亿元,拨备覆盖率180.7%,资本充足率13.8%,资本质量在国际同业中处于较好水平。商业银行经营质效显著提高,2017年平均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分别达到0.92%和12.56%。

银行业双向开放取得丰硕成果。银行业坚定实施开放、打破垄断,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增加了金融的有效供给。对内开放方面,遵循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在推动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同时,积极引导民间资本通过发起设立、认购新股、受让股权、并购重组等方式进入银行业金融机构。2017年末,民间资本在股份制银行总股本中的占比超过40%,在城市商业银行总股本中的占比超过50%,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的占比超过80%。民营银行从无到有,进入常态化发展阶段,全国已批准开业17家民营银行。对外开放方面,银行业“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党的十八大特别是2018年以来,银行业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形成了全面开放新格局。外资金融机构投资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股权比例的限制取消,部分重要业务开办的便利化程度明显提升。2017年末,外资银行在华营业性机构总数1013家,总资产3.24万亿元人民币,较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增长10倍多。同时,中资银行紧抓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建设等契机,在全球范围的布局逐渐扩大。2017年末,共有10家中资银行在26个“一带一路”国家设立了68家一级机构。

银行业监管能力持续提升。伴随银行业改革发展,银行监管体系开始形成并逐步完善。监管机构方面,先后经历了人民银行统筹各类金融机构管理,分业经营原则下人民银行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原银监会履行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职责,以及根据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部署、机构改革调整后银保监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四个阶段,监管的专业性、有效性不断增强。监管规制方面,一系列监管法律法规制定实施,奠定了银行业依法监管的基础,目前已形成了涵盖各类机构、业务及公司治理、风险管理、资本约束、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审慎监管法规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影子银行风险、股权管理缺位等突出矛盾,按照中央部署,补齐监管制度短板,出台了股东管理、网络借贷、理财产品管理、押品管理、委托贷款管理、大额风险暴露等重要制度规则。监管工具方面,深入参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结合我国国情,推进巴塞尔第三版协议落地实施,形成了涵盖资本充足、流动性水平、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的监管“工具箱”,并与全球70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监管当局签署了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或合作协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对中国银行业监管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

40年银行业发展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

回顾40年改革开放历程,伴随着体制机制的不断变革创新,我国银行业经营管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积累了一系列必须长期坚持的宝贵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实践证明,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落实到银行业具体工作中,确保党对金融工作的战略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银行业就能始终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40年来,银行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重大关口,都是在党的领导下一路披荆斩棘闯过来的。上世纪末,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曾高达百分之二十以上,被国际媒体评论为“技术性破产”,正是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通过剥离不良资产、注入新资本、引入战略投资者、推行股份制改造和公开上市,使国有银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此外,陆续清理整顿城乡信用社、信托公司等中小金融机构,有效化解历史风险,银行业市场化经营管理体制得到完善。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强身健体、日趋稳健,使我国的金融体系能够成功抗击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必须坚持金融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是金融的基础,二者是共生共荣的关系。经济兴衰决定金融的兴衰,没有经济的健康基础,金融就难以繁荣发达,如果金融的繁荣离开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最后只能是泡沫,严重的泡沫破灭很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因此,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40年来,我国传统农业逐渐向现代农业转变,新兴工业化、信息化不断迈进,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城乡基础设施持续改善。银行业因势而变,相应调整和优化信贷资金的行业投向,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正是得益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健增长、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银行业才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

必须坚持以深化改革增强金融发展与稳定的内生动力。从宏观层面看,金融改革打破了金融的垄断格局,形成了更具竞争和活力的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显著增加了金融的有效供给,提高了资本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率,从而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重要支撑,也更好地满足了城乡居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从微观层面看,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自身的改革和转型发展,不断完善与新发展理念相适应的公司治理机制和严格的风险控制体系,实现从外延式扩张向质效优先发展转变,为银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夯实根基。

必须坚持聚焦核心主业打造核心竞争力。银行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重要中介力量,承担着极为重要的经济功能和社会责任,事关广大存款人的权益、事关国家金融安全稳定。这就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市场主体,必须兼顾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的统一,在保持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追求盈利最大化。40年来,许多银行业金融机构秉持客户至上的理念,围绕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需求进行金融创新,做实做专做精做强主业,精准获客,提升客户体验,增加客户黏性,为客户提供精准化定制化金融产品和增值服务,把大众市场做强、小众市场做精,在不同的行业、地域和客户群体建立了独特竞争优势,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也有少数金融机构偏离主业,盲目铺摊子,以创新之名行监管套利之实,部分交叉金融产品跨市场层层嵌套,引发一定程度的资金体内循环和脱实向虚,不仅加大了机构内在脆弱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金融风险的积聚,教训深刻。事实证明,只有真正扎根于实体经济,以客户为中心,把客户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金融机构,才能行稳致远。

必须坚持对国内外两个市场双向开放增强金融活力。40年来,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已经全面、深入地融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之中,中国金融与世界金融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影响日益增强,中国的金融稳定与世界的金融稳定高度相关。对外开放给中资银行带来了国际先进同业的理念、技术和管理方法,大量外资银行进入国内所产生的“鲶鱼效应”,促进了我国银行业的多元化竞争发展。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表明,金融危机的根源并不是金融开放,而是经济金融的严重失衡,货币政策、金融监管的严重滞后和失效。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银行业没有退回封闭和保护的老路,而是走向更大程度的开放与合作,进一步加强了国际协调与合作,这对于完善全球金融治理、防范未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银行业对民间资本开放程度显著扩大,大量中小金融机构资本实力进一步增强、股权结构进一步优化、公司治理进一步完善、经营效率进一步提升。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双向开放,增加了资金的有效供给,促进了金融创新,提高了金融的效率和可获得性,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更加多层次、差异化的金融服务。

必须坚持把好银行业风险防控三道防线。金融乃国之重器,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稳,经济稳,社会稳。40年来,我国银行业构筑了银行业风控体系、外部监管和市场监督三道防线,有力维护了金融稳定与安全。一是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牢固树立以风险为本的理念,培育稳健的风险文化,并融入经营管理全流程,建立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把好风险防控第一道关口。二是严格监管。在改革发展实践中,金融监管部门不断探索既符合国际标准又适应中国国情的银行业监管模式、工具和手段,特别是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认真汲取历史教训,充分借鉴国际监管新标准和规则,加强逆周期监管,在经济上行期未雨绸缪,增提银行业资本和拨备要求,为抵抗后续的经济金融波动打下坚实基础。近年来,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金融欺诈,对乱办金融、网络平台金融乱象等进行专项治理,坚定不移拆解影子银行,有力遏制资金脱离实体经济套利现象,推动净化金融生态,维护良好金融秩序。三是完善市场监督,充分发挥审计、法律、信用评级等外部市场机构的功能,加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督。

牢记使命奋发进取推动银行业高质量发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征程上,银行业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打好防控金融风险攻坚战,牢牢守住风险底线,全面推进银行业改革开放,推动银行业实现由大到强、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持。

一是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新时代对银行业的服务重点、服务方式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改善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积极发展普惠金融,大力支持小微企业、三农和精准脱贫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着力强化民营企业、民营经济金融服务。加强对创新驱动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双创”支撑就业、消费升级等的金融支持,做好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建设的金融服务。有序退出僵尸企业,挤出低效、无效占用的信贷资金,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空间。通过推动实体经济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实现银行业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二是持续加强金融风险防控。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坚持预防为先,标本兼治、稳妥有序、守住底线,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指示精神,扎实做好金融风险的分析研判和防控化解工作,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分类准确性,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积极防控处置互联网金融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有序处置高风险机构。推动积极稳妥去杠杆,进一步完善差别化房地产信贷政策,坚决遏制房地产泡沫化,促进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三是全面深化银行业改革。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牢固树立稳健经营理念,健全与其风险状况和系统重要性相适应的现代银行制度和公司治理体系,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全过程,加强股东穿透监管,完善权责对等、运转协调、制衡有效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使银行业金融机构真正构建起高效、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风险管控体系、考核评级体系、激励约束体系和业务创新体系,真正确立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金融战略和发展模式,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金融服务的主体、金融创新的主体以及防范风险维护安全稳定的主体。

四是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按照“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原则,加快落实银行业扩大开放、大幅放宽市场准入的重要举措。紧紧围绕共建“一带一路”,优化中资银行海外布局,提高合规经营水平,在有效防范各类风险的前提下,为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提供市场化专业化金融支持。继续引导民间资本依法合规有序进入银行业,继续推动民营银行常态化发展。

五是大力提高金融科技水平。一方面,利用金融科技为业务赋能。坚持科技引领战略,整合传统服务资源,联动线上线下优势,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实现金融服务的场景化、智能化、个性化、差异化,向信息时代智能银行、普惠银行努力,进一步提高银行业资源配置效率,更灵活、便捷、高效地响应社会需求。另一方面,利用金融科技为业务保驾护航。加强金融风险新特征的研究剖析,积极运用新技术手段,共建数据共享模型,打造立体化的金融安全防护体系。

六是切实增强银行业监管有效性。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金融风险的跨境、跨业、跨市场传递较以往更为突出。金融监管部门将时刻保持警醒,不断提高金融监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加强系统重要性和非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加强单个机构、单个行业、单个市场的监管和跨行业、跨市场的综合监管,加强境内业务和跨境业务的监管,加强正规银行业务和影子银行的监管。建立完善与金融业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强化市场约束,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监管政策协调,更好地实施依法监管,依法惩戒,推动形成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有效维护金融安全和稳定。

举报
相关阅读

外汇局:2023年末我国银行业对外金融资产14901亿美元 对外负债13205亿美元

人民币净负债2873亿美元,外币净资产4568亿美元。

昨天 17:28

曾刚:银行业支持企业“走出去” 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也是引导经济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关键。我国企业“走出去”和国际化离不开金融业的全方位支持。我国银行业顺应全球经济金融发展的趋势和浪潮,紧跟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步伐,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在支持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全球化发展道路。

03-26 01:42

2023年12月末上海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总资产余额24.92万亿元,同比增长6.50%

2023年12月末,上海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总资产余额24.92万亿元,同比增长6.50%。

01-29 11:34

风险中把握机遇:毕马威银行业首席执行官展望

在这个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不断变化的时代,全球银行业领导人面临着无数复杂的挑战。其中包括相当大的市场不确定性,银行客户的财务健康和行为的变化,强化监管和增加资本的要求,以及快速的技术颠覆带来的机会和风险。在此背景下,毕马威调查了全球142位银行业首席执行官,以收集他们对未来三年业务和经济前景的看法。

2023-12-26 16:12

智能投顾全面“改造”,金融大模型加持下能否重获机遇?

要从其是否实质性改善用户体验、是否提高业务效率、是否提升盈利能力三个方面来考量。

2023-11-20 21:18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