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广州也忍不住放大招了!城市发展靠人才争夺?

第一财经 2019-01-21 11:50:00

作者:王德培     责编:任绍敏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综合体现,提高城市竞争力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绝非“人才争夺”这么简单。

当下人才争夺基本上还停留在抢生产要素的阶段,无非是由抢资本切换到人才争夺。

在一众二线城市崛起的压力和危机感下,广州就一改此前的“矜持”,打响了2019年人才争夺第一枪。1月11日,广州市发改委联合广州市人社局、市来穗人员局及市公安局共同发布了广州市新一轮迁入户政策体系。

新一轮入户政策具有几大特点:一是不再将符合计划生育政策作为户口迁入广州市的前置条件;二是就引进人才入户条件进行了较大幅度调整,包括放宽引进人才入户的年龄限制,学士、硕士和博士分别从35、40、45周岁调整到40、45、50周岁。

城市人才争夺不停步

这是一个“人才”焦躁与城市“恐慌”共存的时代。

昨天还是银行、地产业精英很吃香,今天就被人工智能、游戏开发界“怪咖”实力碾压,被摩尔时代拼命追赶的一众人才即便不停打怪升级,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拿到手软、各式培训班昼夜进补、各类大师讲座全盘吸收,也依然挡不住“将来之事不可知”的焦虑与迷茫。

当然,神经紧绷的又何止是人才,城市同样“不得心安”,正渐由过去的坐等人才上门,改为主动出击“人才争夺”。

自2017年以武汉为代表的城市率先发起“人才争夺大战”,2018年人才争夺战全面升级,不但众多二线城市开足马力争夺人才,甚至很多三四五线城市也加入其中。哪怕是坚持控制人口的北京和上海,也都无法袖手旁观,相继发布了吸引高端人才的政策。

这其中,“人才争夺”生猛的西安收获颇丰。据报道,2017年,西安新增落户人口25.7万人,人才净流入量居全国大城市前列。2018年年初到12月11日,落户75万人,人数是前一年的三倍。

武汉的“战果”也很可观。数据显示,2018年1~8月,东湖高新区新增实有人口数量17万,总数达到168万,2015年这里的实有人口数量为105万。

各大城市如此求贤若渴,优惠政策一个比一个劲爆,也招来诸多质疑。

各种令人啼笑皆非的段子满天飞,让人不禁深思:城市人才争夺大战到底是为了什么?人才的定义又是什么?未来城市间的竞争究竟靠什么?

人才争夺大战背后的惯性思维

对于当下城市人才争夺大战的缘由,各路草根大家的分析也是“有理有据”。

有人说是为了以“曲线救国”的方式解决房地产等老经济对人口的需求。因为纵观各市的“人才新政N条”,虽然花样繁多,但万变不离房子。

也有人说是因为老龄化社会逼近,迫使地方政府争抢青年才俊为城市发展做“养儿防老”的准备。

还有人说,AI、量子科学、智能制造、生命经济、第六产业等新科技、新经济如火如荼,人才争夺更多的是想争夺新经济这个梯队序列上的主动权,凭借着人才的张力和推力异军突起……

不可否认,依照上述分析逻辑来看,城市发展玩的的确是增量游戏,尤其是在人口红利渐消、楼市严控的背景下,新经济、新科技又将所有的城市都置于同一起跑线上,人才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人才争夺,就是抢发展,就能在新的发展模式周期内领先和超越。

毕竟,作为最包容最开放的城市,深圳由于广纳贤良,不单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4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有效发明专利维持5年以上的比例达86%,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人工智能领域,深圳靠着人才优势更是一骑绝尘,再度让人意识到人才对于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只不过,当下城市之间的人才大战,实际上还是对经济发展资源的争夺。以致送房、送钱、送户口的原始套路轮番上演。

但归根结底,城市人才争夺还是由于对新旧更迭的交叉形势看不清。

一方面,城市正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节点型城市演变;

另一方面,城市发展所依靠的人口红利、廉价土地、房地产等原始动能正逐渐被釜底抽薪。

城市的发展越来越不按套路出牌,地方政府也越来越看不清城市发展的形势,于是在惯性思维作祟下,为了争夺衡量城市竞争力的传统指标项,也就不由自主地加入了人才争夺大战。

釜底抽薪式的变化

很显然,当下人才争夺基本上还停留在抢生产要素的阶段,无非是由抢资本切换到人才争夺。

毋庸置疑,人是最优质的资源,也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特别是当城市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为了解决城市产业升级与转型,大肆“人才争夺”也在情理之中。

可吊诡的是,为了“先发夺人”,各大城市的人才标准一降再降,人才落户门槛降到中专学历;甚至设置“零门槛”,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就可以完成在线落户。

殊不知,城市在转型,人才也在转型,如今人才正处于老经济与新经济的交叉点上,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偏移。

传统“不唯能力唯学历、不唯贡献唯职称、不唯技术唯论文”的人才倾向正在被颠覆。

曾经人们认为只有院士、长江学者、博士这些高站在金字塔尖的才可以称之为人才,但实践证明,俞敏洪、马云、雷军这类本科生,也可以引领时代潮流的风骚。

阿里曾表示不愿意招北大清华毕业生实则也影射了人才市场需求的走向位移。

在新经济、新科技时代,人才的市场需求层次被拔高,你真金白银争抢的那些所谓的“人才”也许不过是正在被市场、企业所淘汰的“废才”。

因此,从人才版本升级的角度来看,各大城市激情满满的“人才争夺大战”很可能最终徒劳无功,甚至会因为过多地占用城市现有资源,反而挤占了未来城市的发展空间。

城市发展版本升级,功能转变

进一步而言,人才的版本在升级,城市的发展也在不断迭代升级。

如果说工业经济时代,城市是交易中心、产品中心,城市要想在规模效益上获取高回报率,形成规模化生产,人是主体,是城市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尤其是对于长期处于“人口收缩性”的三四线城市来说,受人口红利衰减、生育率持续下降、劳动力负增长的现实威逼,再加上惯性思维与劳动力短缺的恐慌,会进一步刺激各大城市在人才争夺中持续加码。

但问题是,到了信息经济、新科技、新经济爆炸的新竞争时代,城市的核心功能变了,城市更多是一个综合要素的配置平台。

在市场同质化竞争白热化的今天,能代表城市竞争力的还是城市的创新能力。谁能率先优化城市的软硬件资源配置、改善城市投资环境,为企业和人才搭建好平台,谁将更可能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

比如互联网重镇杭州,受阿里巴巴这个巨无霸企业的影响,互联网方面的创业氛围浓厚,成为中国电子商务之都,独角兽企业集聚,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互联网人才的集聚效应,成就了杭州如今的江湖地位。

显然,未来城市很大程度上承载的是信息聚合、服务聚合、产业聚合的功能,以传统的指标项来补充和预判城市未来的发展未必可行。

以上观之,各大城市的根本问题还在于如何理解城市的竞争力!

实际上,城市竞争力是一个综合体现,提高城市竞争力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绝非“人才争夺”这么简单,未来城市的领导力还将依靠诸如思想的创新性、引领性,合理的制度安排,发展新科技的能力以及资本集聚能力来体现。

(作者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福卡智库首席经济学家)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福卡智库”微信公众号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