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海外市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虚惊一场!世界第三、第四大经济体躲过技术性衰退

第一财经 2019-02-14 22:26:01

作者:樊志菁    责编:冯迪凡

虽然日本和德国GDP去年第三季度出现环比下滑,最新数据显示,两国经济并未持续恶化。

去年四季度以来,有关全球经济放缓的担忧一直甚嚣尘上。

今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时隔三个月再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速预期,贸易摩擦等因素被认为是经济下行的触发因素,出口导向型国家面临着巨大压力。去年三季度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和第四大经济体德国同时出现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负增长,引发广泛关注。然今日(2月14日)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这两大经济体表现并未持续恶化。

企业开支强劲,日本经济触底反弹

日本内阁府周四公布的数据显示,受强劲的个人消费及企业支出提振,日本去年四季度实际GDP季环比初值增长0.3%,年化增长1.4%,避免了出现技术性衰退。分类别看,占日本经济60%的个人消费增长0.6%,资本开支同比增长2.4%,另一大经济引擎出口持续疲软,下滑0.3%,连续三个季度环比下降。受自然灾害和全球经济放缓影响,此前数据显示,日本第三季度GDP季环比下滑0.7%,年化下滑2.6%,创2014年以来最大萎缩幅度。而日本经济在2018年第四季度出现反弹,表明前一季度的萎缩只是临时下滑。

日本经济大臣茂木敏充表示,日本经济正在逐渐复苏,GDP增长主要由民间需求增长推动,预计日本由内需引领的复苏将持续推进,政府将提高经济增长潜力以便今年在10月上调消费税前保持经济复苏势头。同时需要关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和金融市场波动,特别是贸易形势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英国脱欧最新进展。

日本经济四季度同比增长1.4%(资料来源:tradingeconomics,日本内阁府)

虽然经济刺激政策已实施四年有余,日本实际GDP仅比首相安倍晋三上台之时增长2.2%。日本政府依然在鼓励企业增加资本开支,并通过要求企业在劳资谈判中加薪的方式提振需求以刺激经济,扭转通胀持续低迷的局面,不过经济复苏的步伐依然缓慢。同时人口老龄化和巨额公共债务也成为限制经济的重要因素,目前日本公共债务已经达到GDP的246%,位居全球第一。

日本经济高度依赖出口,国际贸易的紧张局势使得出口下滑的影响逐步显现,并正对海外需求造成影响。曾在日本央行任职19年、现任高盛首席日本经济学家马场直彦(Naohiko Baba)表示,日本经济前景风险偏向下行,随着全球经济进一步放缓,贸易摩擦导致的情绪恶化是主要风险因素。

出口下滑令国内制造业也开始受到波及,日本1月制造业PMI指数降至荣枯分界线50,创2016年8月以来新低,新订单指数萎缩明显,企业信心指数降至六年低点。日本去年12月工业产出同比下滑1.9%,环比下滑0.1%,日本经济产业省1月31日表示,通用和商用机械行业、电子零部件和设备工业,汽车行业市场活动减弱是主要原因,考虑到纳入统计的12个行业中10个库存出现增长,预计2019年2月起日本工业产出将重新出现环比增长。

环比零增长,德国经济依然面临考验

德国国家统计局周四公布的数据显示,欧洲最大经济体去年四季度GDP环比增速为零,惊险躲过技术性衰退,去年7-9月德国GDP环比下滑0.2%,同比增长0.6%,增速连续五个季度下滑。下半年的经济不振也拖累了全年表现,2018年德国GDP增长1.4%,创五年新低,远低于2017年的2.2%。

德国经济部表示,贸易摩擦和英国脱欧的不确定性是拖累德国经济的主要因素。此前受到冲击的汽车行业正在逐步适应新版WLTP排放标准,并取得一定成效。个人消费依然保持强劲,订单增加保证了建筑业在未来几个月中有望继续扩张,不过整体指标显示,德国出口未来依然将受到抑制。

德国经济季度同比增速连续下滑(资料来源:tradingeconomics,德国国家统计局)

出口下滑、外需不振正在对欧洲经济火车头的制造业造成冲击,德国1月制造业PMI终值报49.7,连续七个月下滑,为四年来首度跌破荣枯线,其中新订单指数持续恶化,从业人数增长放缓至2016年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德国12月工厂订单环比下滑1.6%,年化下滑7%,创2012年以来最大跌幅。德国12月工业产出环比下滑0.4%,连续四个月回落。

荷兰国际集团(ING)首席经济学家布尔泽斯基(Carsten Brzeski)表示,去年下半年德国经历了太多挫折,汽车业因排放标准上升产能受限、贸易摩擦、基础设施投资下滑、铁路与航空运输遭遇罢工等等,情况也许不会再糟糕下去了,德国经济周期尚未结束。德国德卡银行(DekaBank)经济学家许尔勒(Andreas Scheuerle)则相对谨慎,他认为德国虽然艰难避开了衰退,但伤痕累累。今年一季度依然困难重重,巨大的不确定性正在打压企业信心。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