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医院抱团“作战”,欲破罕见病“医生比病人还罕见”困局

第一财经 2019-03-10 13:25:03

作者:林志吟    责编:乐琰

会诊治罕见病的医生比病人还罕见。

罕见病治疗,除了药物难以可及性外,还要面对“谁可以诊治”的难题。因为会诊治的医生比病人还少。面对这样的困局,医院之间开始在摸索抱团合作。

3月9日,广东省首个肌病与周围神经病联盟宣布成立,这也是全国首个成立的肌病与周围神经病专科联盟。联盟成员覆盖了广东省内21个地级市,囊括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逾50家医院。另外,还有金域医学等可以提供从筛查到诊断(血液、病例、基因)的检测机构也加入其中。联盟目的,是要发挥结合各自优势,在促进罕见病分级诊疗、实施双向转诊等方面发挥作用。

肌病与周围神经病是一组主要累及肌肉和周围神经的疾病,是神经内科的主要病种之一,其疾病谱非常广泛,覆盖人群也非常广泛,但此类疾病病情复杂,难以诊断。如为外界熟悉的“渐冻人”、肌无力、肌萎缩等这样的罕见病,都属于肌病与周围神经病这类范畴。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在国家日前公布的《第一批罕见病目录中》,共有121个罕见病,其中属于肌病与周围神经病范畴的就占了30多种。神经内科中罕见病病种多,加上单个病种患者数量少,给神经内科医生诊治带来不小挑战。“目前,广东省各地区各级医疗单位存在医疗资源不均衡情况,导致肌病与周围神经病临床治疗容易存在不足或者过度治疗情况。”上述联盟发起人之一,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病理学组委员蒋海山教授表示。

其实,多数的罕见病,都面临诊断水平低问题。2018年年初,由北京病痛挑战基金会与香港浸会大学等联合发布的《2018中国罕见病调研报告》中显示,仍有33.3%的医生承认自己只是听说过罕见病,但不太了解;甚至有1.1%的医生从未听说过罕见病。

医生层面认识的不足,导致罕见病治疗困难重重。如药物可及性问题,有些罕见病药物虽进入了国家或地方医保,但最终还是难以打通医院“最后一公里”。因为单个医院患者数量太少,医生也不了解怎么使用。罕见病药物又昂贵,医院自身也有“药占比”限制。

“如果医院可以联盟的话,依靠联盟的力量,可以提高药物可及性。通过联盟来寻找合适的药物、评估药物的安全与风险如何、制定这个药物的使用方案等,之后在联盟内的医院又进行推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教授张成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为加强我国罕见病管理,提高罕见病诊疗水平,此次肌病与周围神经病联盟成立前,今年2月份,国家卫生健康委也宣布建立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卫健委将在全国范围内遴选罕见病诊疗能力较强、诊疗病例较多的324家医院组建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包括1家国家级牵头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32家省级牵头医院以及291家成员医院。

医院之间的诊疗协作,进而促进罕见病药物研发。

以肌病与周围神经范畴疾病为例,蒋海山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很多疾病目前发病机制仍不明确,使得难以制定出准确的治疗方案。比如运动神经元疾病,目前发病机制的假说就有很多种,依据这些假说设计的治疗方案,目前也就只有利鲁唑和依达拉奉可以部分缓解患者的病情,所以也成为仅有的两个被FDA批准用于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药物。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原来一些没有治疗方案的药物,将有可能获得治疗,但需要更多的医疗机构和人员协同参与,共同研发,而在这方面,联盟具有巨大的优势,可以联合更多的专业人员协同参与工作,为攻克这些难点起到更多作用。随着社会各界对罕见病诊治的重视,医院间的协作有望增多。”蒋海山说。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