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自由贸易积极信号? APEC贸易部长会议时隔四年再发全面联合声明

2019-05-19 22:07:30

作者:郭丽琴    责编:许云峰

在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的情况下,这个结果来之不易,当然联合声明能否全面落实是另外一回事。

临近日本大阪的G20(二十国集团)峰会,18日在智利结束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五届贸易部长会议,释放了一个颇为积极的信号:四年来首次成功发表内容全面的《贸易部长联合声明》(下称《联合声明》),承诺构建自由开放的贸易投资环境,深化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区域包容性发展,并强调世贸组织(WTO)对国际贸易的积极贡献。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这个声明既是APEC倡导自由贸易的触底反弹,支持WTO进一步发挥作用,但也小心避开了对单边主义的批评。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李成钢代表钟山部长出席会议,美国则派出了贸易代表办公室幕僚长詹姆森·格雷尔(Jamieson Greer)出席。

山东财经大学校长赵忠秀对第一财经记者评论称,APEC的成果是非约束性的,内容只是方向性的推动。

APEC多轮起伏

自2014年在中国召开APEC会议首次提出FTAAP(亚太自由贸易区)倡议后,过去四年中,联合声明要么不全面,要么发不出来。本次声明带来了一点触底反弹的意味,为11月APEC领导人会议打下基础。

一位曾多次参与APEC贸易部长会议的资深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称,这次联合声明基调比较积极,在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的情况下,这个结果来之不易,当然联合声明能否全面落实是另外一回事。

赵忠秀认为,这次声明的基调已经回到之前的正常轨道。从内容来看,声明也把重要的议题都涉及到了,并且纳入一些新进展,如电子商务、妇女参与、助中小微企业发展、促进全球价值链来实施贸易便利化。这带来的意味也是双重的,一方面,多边主义、开放还是共识,但另一方面对美国的单边主义做法,又只字没提。

李成钢在发言中指出,在APEC成立30周年之际,本次会议四年来首次发表内容全面的《联合声明》,向外界释放了非常强烈和积极的信号。各方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理念,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维护世贸组织权威性和有效性,反对保护主义,保持亚太自贸区势头,推动亚太经济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给区域内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强调对WTO的支持

让多方关注的是,本次声明也表达了对WTO的支持,专门开辟了“推进APEC对WTO的支持”一章。

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崔凡对第一财经记者评论,这次声明是在当前全球贸易摩擦形势紧张的背景下发表的。说明只要耐心磋商、加强对话,存在意见分歧的各方是能够取得一些共识的;也说明深化亚太地区区域经济合作,支持WTO在维护国际贸易规则方面发挥作用,仍是各经济体的共识,也是大势所趋。

美国的立场使各方试图改革WTO的努力变得错综复杂且异常艰难。此前,一位日内瓦资深观察人士就对第一财经记者解释称,若最终没有美国和中国的同意,很难达成WTO改革协议,但双方立场差距较大,改革难度可想而知。

《联合声明》称,商界对于APEC继续支持多边贸易体系的呼声,鼓励继续建设性地投入到WTO议题中,持续到第二十次在南苏丹阿斯塔纳举行的WTO贸易部长会议上。

具体而言,各方注意到一个来自于WTO总干事阿泽维多关于目前国际贸易和WTO发展的报告,国际贸易对于生产力、创新、创造就业,以及发展等问题都非常重要。APEC经济体意识到,WTO对于这个目的贡献,确认了透明度、非歧视的重要性,认同基于WTO规则,这能够加强市场预期,增强商业信心,允许贸易流动。意识到WTO在这些方面的作用,各方同意,需要采取行动来提升其功能。

此外,部长们将派出官员来加速务实的工作领域,这些能够加强APEC对于WTO工作的支持,包括在透明度和通报方面的能力建设,以及贸易便利化协议的执行。这方面,部长们感谢APEC在服务业的国内管制,投资便利化和中小企业方面的工作,认识到在日内瓦关于电子商务的谈判进展,鼓励在APEC的倡议能够支持这个工作。

日内瓦时间5月13日,中国向WTO正式提交了《中国关于世贸组织改革的建议文件》。这也是各方期待已久的中国WTO改革独立方案。

自去年中旬,中国持续加紧对该议题的发力:继5月和7月两次在WTO总理事会上发言之后,中国在11月公开表达了对WTO改革的基本立场,于11月22日与欧盟等成员向WTO提交了关于争端解决上诉程序改革的两份联合提案,并已在去年12月12日的WTO总理事会会议上发表联合声明。

在WTO改革议题上,目前最活跃的主要经济体,包括主动提出独立改革方案的欧盟、加拿大,也包括通过共同声明和联合公报形式参与的日本。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