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更开放的平台、市场和举措 上海迈入全球创新策源地前列

第一财经 2019-05-26 22:48:29

作者:金叶子    责编:杨小刚

全球20个城市以不到2.5%的人口贡献了近3成科创成果,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城市已进入全球创新策源引领前列。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中,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只依靠单一个体,而是需要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和区域联动。

在5月25日举行的2019浦江创新论坛开幕式暨全体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指出,全球科技创新正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跨界融合、协同联合、包容聚合的特征越来越显现,以开放推动、引领创新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李强强调,上海将以更加开放的平台,携手各国科技精英,共同探索世界科技前沿;上海将以更加开放的市场,欢迎各国企业分享发展机遇,共同推动重点产业突破;上海将以更加开放的举措,优化创新治理体系,让科学精神和创新实践激荡出更加动人的旋律。

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现上海市社联研究员权衡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三个开放是有紧密逻辑关系的。更加开放的平台,是强调上海科创中心的功能作用。这个功能就是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吸引全球人才和资源来推动创新,同时发挥平台的辐射带动作用。所以上海科创中心不仅是面向上海,更是面向长三角、全国乃至世界的创新性功能型平台。

更加开放的市场,是强调科创中心的产业模式与中国的市场空间的有机结合。也就是强调,科创中心不只是科技本身,最重要的是要形成以创新链为基础的产业链、价值链。

而更加开放的举措,则是政府的作用。权衡认为,前面两个开放是强调市场的作用,而政府的举措就是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在科创中心建设中,政府要以更加开放的政策营造开放、公平的竞争环境,使得平台功能、 市场机遇的作用更加彰显。

更广泛的国际合作

作为全球科技链中的重要一环,我国也和各国科技共同体和科研人员保持着交流合作。

在上述论坛开幕式上,本届论坛主宾国新加坡代表团团长、新加坡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王瑞杰作主旨演讲时,就国际间合作表示,开放合作对于促进科技创新至关重要。新加坡同中国在科创领域有着广泛合作,取得显著成效。

王瑞杰认为,当今中国十分关注科技。实际上多年前中国就有很多公司已经走在了科技使用的前沿,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和沟通的方式,包括中国的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中国和亚洲的快速发展意味着这一区域并不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亚洲希望参与到第四次工业革命当中,各种科技的融合正在推动我们的物理、生物和数字世界的结合。” 他说,新加坡也希望能够和中国探索更多的合作机会。

在上海,外企已经成为科创中心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5月15日,微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实验室投入运营,不到10天,24日,微软亚洲研究院(上海)也随之揭牌。仅在张江人工智能岛上,就可以找到英飞凌大中华区总部、IBM中国上海总部及研发大楼。

随着上海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参与科创中心建设的16条意见的实施,2014至2018年,上海共引进外资研发中心75家;截至2018年底,累计落户上海的外资研发中心达441家,位居全国首位。

而作为创新体系中的主体,科技人才更成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有机构成。

中科院神经所所长蒲慕明院士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科技领域,交流、合作、竞争三者是彼此相关的,把握适度的平衡关系是必要的。中国目前与世界各国的科技交流合作是十分密切的,我们要保持开放,进行国际交流和合作,以及公平合理的竞争。

谈到仍在建设中的松江G60脑智科创基地,蒲慕明说,希望在两年内会建成。“基地会引进国际化的人才,可以是短期的合作,也可以是长期在上海工作。预期在一年之内人才引进会有很大进展,会有一批非华裔高端科技人才全职入驻脑智科创基地。”他认为,不论是科研体制、科研环境还是相关配套,上海都是国际化的先锋。

近年来,上海一直在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并制定了上海人才政策“20条”、“30条”。目前,在沪工作创业的外国人已达21.5万人,共发放《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近500张,均位居全国第一。在国内人才培育方面,上海大力引进培育国内高端人才,目前已集聚中国两院院士171人(占全国总数超过10%)、上海领军人才1504人、上海青年拔尖人才220人、超级博士后264人以及首席技师1617人。

“目前从海外回来的科技人才很多,这对我们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当然,我们本土培养的科技人才也是具有很大作用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建宇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

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引擎

不只是国际合作,创新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策源力,以及当今世界主要城市群的发展引擎。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上述论坛开幕式上作主旨演讲时表示,将培育更多区域创新增长极,加快推进北京、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在全球经济格局转化和新兴大国崛起的过程中,作为技术创新、知识集聚、产业发展枢纽的中心城市,起到了关键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2019浦江创新论坛上发布的《2019“理想之城”全球科技创新策源城市分析报告》显示,全球20个城市以不到2.5%的人口贡献了近3成科创成果,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城市已进入全球创新策源引领前列。

25日下午举行的区域(城市)论坛上,各位嘉宾围绕“塑造中心:创造卓越,全面提升区域创新策源力”这一主题作出讨论。

中国工程院院士、德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认为,当今世界已经从单个城市竞争进入了群体城市共同命运体的阶段,全球真正的顶级,不再是单个城市,而是一个群落。“因此上海和长三角在一起是极其重要的,不管是环境问题、社会经济问题、经济发展动力问题、创新问题等,都成为一个群落的问题。”

他举例说,根据他们的数据库,长三角一体化正进一步深化。他们将长三角的有关数据全部进行人工智能识别以后发现,2000年的时候,上海和苏州在人工智能判断上,已经是一体化的一个城市了。随着长三角城市间的不断互动、合一,到了2015年,计算机数据显示,上海和苏州是一个城市、苏州和常州是一个城市。“区域的一体化现象已经非常明显了。”

联动和合作不只反映在数据库里,长三角的科技要素联动也愈加紧密。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近日发布的《2019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报告,从资源汇聚、科研合作、技术溢出、产业发展和环境支撑五大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对2010~2017年长三角区域41个城市协同创新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

报告显示,长三角区域科研协同极化效应显著,技术溢出多点爆发。协同创新指数总体得分从2010年的100.00分(基期)增长到2017年的178.91分,年均增长8.67%,说明自2010年以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水平稳步提升,发展势头良好。2018年,上海向江苏、浙江、安徽输出技术超过3300项,成交金额173亿元。

不过,吴志强说,虽然长三角经济增长率已经是全球最快的了,但若把长三角的人均GDP、人均专利数等数据和世界上别的几个城市群比,还是有一些差距的。“我们的品质还需要提升。”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