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汽车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自主跟着合资一起加入高性能车赛道

第一财经 2019-06-25 18:49:55

作者:权小星    责编:李溯婉

随着汽车竞技产业的普及,高性能车逐渐成为各大车企寻找新增长点的选择。

随着汽车竞技产业的普及,高性能车逐渐成为各大车企寻找新增长点的选择。

近期,TCR Asia房车锦标赛、CTCC中国房车锦标赛等多个赛车比赛接连在上海举行,F1、房车等名词逐渐被普通汽车消费者所知,而这场看似属于赛车爱好者的赛事,却成为各大车企展示自身高性能汽车的“练兵场”,并被期待成为中国车市在面临下行压力之下的增长动能。

现代汽车高性能车企划室长崔奎宪(音译)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之所以会选择在中国的赛车比赛上推出其高性能汽车N系列,主要源于希望向中国的年轻消费群体传递其拥有的技术实力,希望能够在日后的中国市场获得较好的反响。

崔奎宪表示,目前在赛车比赛上所使用的高性能车,只是在市面上销售的高性能车的基础上略作改造,而在架构及基本性能上完全一致,考虑到有更多的消费者对于驾驶乐趣有所重视,因此现代也推出了包括Veloster N等产品,而现代的N系列的目标就是将制作一辆能够在日常和赛道之间无缝隙切换的汽车。

现代汽车于2018年正式公布“N品牌全球战略”,在集团旗下设立组合架构,以实现举公司之力发展高性能车的目标,并多次提出将在尽快在华推出高性能汽车,而除了现代汽车以外,丰田、大众、通用等多家国际知名车企均在公司内部设立专负责高性能汽车的组织,并销售这些汽车,而自主品牌虽然还没有设立专属部门进行研发,但也通过赛车比赛不断展示其新款高性能汽车。

据业界测算,目前随着汽车运动在国内的兴起,以及国内市场年轻一代对于个性化消费的需求显现,因此在国内市场的高性能汽车需求正在增长阶段。

据国际知名市场调研机构欧晰析企业管理咨询 (OC&C Strategy Consultants)的一份报告指出,新生代人群将在短短十多年内构成全球消费者中的一大部分,新生代消费群体偏离了传统的品牌发掘方法,因此企业应该寻求提供更多的个性化和定制服务,以满足这一代人对“独家产品”的渴望,而国际赛车组织的数据测算,全球热爱赛车运动的人群中,19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群占据近75%,被称为全球“最年轻的竞技运动”;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年轻群体对于赛车运动的喜爱,也是赛车运动受到车企青睐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安信证券的报告显示,中国各年龄群体的汽车消费动向中,虽然绝大多数人群的消费能力和动力在下降,但新生代群体的消费能力却出现上扬,该报告还指出,新生代群体目前的汽车消费需求和潜力,仅有六成被挖掘,仍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赛车赛事的兴起,还成为本土自主品牌实施品牌升级的重要路径。

从事汽车竞技广告代理的程晓东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以全球规模最大的赛车比赛F1方程赛为例,2018年全年该锦标赛在全球的赛程共吸引170万名观众参加,其中仅举行三天的英国大奖赛就吸引了超过14万的车迷,成为目前全球观众人数增长最快的竞技项目之一,尤其是汽车竞技不同于传统体育竞技,并没有明显的国别文化差距,因此更加有利于汽车品牌价值升级。

“传统来讲,赞助赛车运动的车企主要以外资及合资车企为主,但近年来自主车企受到合资车企在价格方面的挑战以后,希望通过增强品牌形象,并通过赛车的方式宣传自身车辆的质量和性能的需求上升,尤其是2018年起,F1中国站拥有了首个本土的自主招商权,这说明主办方方面对于中国本土的市场机遇极度看重,未来这种趋势将会更加明显。”程晓东表示,目前要为一家热门的车队进行赞助,所需要花费的费用,至少比三年前上浮近四成,因此也有部分车企会选择自己或联合其他企业,共同创办一家新的赛车队伍。

第一财经记者查阅CTCC、TCR Asia等国内多个赛车赛事官网,均不难发现除了外资及合资车企以外,还有北京汽车、东风风神等本土自主品牌的身影。要赞助赛车比赛或某一个车队,这对于车企来讲还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更重要是提供高性能的汽车参赛。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师刘淼表示,目前所谓的高性能车,主要定义是在“不同于”普通车型的专用架构的背景下,加载具有领先性能的套件、平台及零配件,通过实现较高级别的加速、转弯及操控性能表现,向消费者提供不同于往常的驾驶体验的汽车。

刘淼认为,现如今对于高性能车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但目前从全球的范围来看,更多的消费者仍将汽车仅仅定义“移动手段”,而非“乐趣”,可以肯定的是,赛车处在高性能车研发的顶端,而随着车企将自身的研发及营销力量投入到赛车当中,让更多喜爱赛车的年轻群体在了解自身品牌的同时,通过在赛场上的试验,将有利于挖掘消费者的新需求,进而推进车市逆势增长的良性循环。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