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全球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安倍的全球数据治理野心:欲借G20峰会平台,抢占主导全球数据“朋友圈”先机

第一财经 2019-06-27 18:33:04 听新闻

作者:冯迪凡 ▪ 高雅    责编:盛媛

安倍晋三希望,G20大阪峰会能够成为一个开启全球数据治理的峰会。

对于推动建立全球数据自由流通“朋友圈”,日本酝酿已久。

在即将开幕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四次峰会上,日本将继续推动G20经济体在基于信任的数据自由流通和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方面达成共识。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前闭幕的G20贸易和数字经济部长会议上,各方在会后公报中提及AI相关原则,这也是G20史上首次。

据第一财经记者获悉,按照目前的日程安排,28日G20大阪峰会开幕当天,与会各方将在下午就数字经济议题举行边会。

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均表示,数据自由流动并不是新提法,但“基于信任的”是新提法,不过究竟如果定义,美日欧等各方意见也并不统一。

打通全球数据“朋友圈”

早在今年1月参加瑞士达沃斯论坛期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就放风称,希望G20大阪峰会能够成为一个开启全球数据治理的峰会。

在欧盟出台了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DPR 后,美日均加深了就建立针对“数据跨境转移”法律标准的思考,而日本走得明显快一些,已准备修改《个人信息保护法》,日本如能推动且主导规则制定,则将极大地增强日本在人工智能(AI)等方面的竞争力。

安倍在达沃斯首次提出了前文所说的"基于信任的自由数据流通 "(DFFT)机制。

安倍为这一数据“朋友圈”划出三层范围,即要在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支持下、要在对个人数据和安全数据提供强大隐私保护的同时,允许医疗、工业、交通和其他数据的自由流动。

“一方面,我们必须能够认真保护个人数据和涉及到知识产权、国家安全情报等方面的数据;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实现医疗、工业、交通和其他最有用、非个人的匿名数据的流通无边界,我要再说一遍,无边界。”当时,安倍称,世界应想办法扩大WTO的规则。

在6月上旬举行的G20贸易和数字经济部长会议上,各方达成了原则上的共识。

在会后发布的公报中,各方同意,数据的自由流通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并促进技术创新持续性发展,但是对于隐私等问题则着墨寥寥。

因为难点在于,若涉及隐私等数据,要触碰全球监管融合则有较大难度,而如无法在处理数据时彼此信任,又很难产生更高水平、更有价值的数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中国WTO研究会研究部主任崔凡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从日方相关人士方面的反馈看,目前美方的侧重点是国家安全,欧盟方面则关注个人信息的保护。

国际数据隐私实践联合主管、Bird&Bird合伙人默勒(Ariane Mole)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他认为建立该全球数据流通圈绝对是正确的做法,但应在实现数据流通的同时,也不让人们失去隐私权。

他表示,我们处在全球化的世界里,在全世界范围内,我们不止有日本、欧盟和美国,在不同的国家机制之间是有分歧的,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这导致了不平等以及公司之间的竞争,这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日方希望在WTO及G20框架下讨论

日本国内的专家则认为,考虑到个人隐私信息的敏感程度,日本此次主要针对的还是工业数据的自由流通,而在网络安全措施和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到位的情况下,这更容易实现。

野村综合研究所下属子公司安全科技公司的安全顾问藤井秀喜(Hideyuki Fujii)指出,该基于信任的自由数据流通机制(DFFT)是以工业数据为中心的,譬如在健康和汽车方面,个人数据并不是讨论的重点。

对工业数据流通的讨论迫在眉睫。在GDPR出台后,全球数据监管是否会就此趋紧尚无定论。然若标准不一,且监管过严,客观上会造成互联网数据市场割裂,并不利于AI能力建设。

日本大力推动各方在数据跨境转移方面的标准融合,这意味着,参与方将达成一份禁止数据流向个人信息保护和网络安全政策不充分的国家和地区、企业的协议,随后建立一个在区域内共享大量数据的“数据流通朋友圈”,并促进圈内各方的AI能力提高。

通过此前G20贸易和数字经济部长会议等一系列会议等公报可以得知,此次在日方主导下的AI讨论也采取了偏欧盟式的话语体系,即发展“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今年4月,欧盟委员会(下称“欧委会”)发布了七条AI道德原则,核心价值为发展“以人为本”,值得信赖的AI技术。

不过与外界传说中搞“小集团”所不同的是,如前所述,日方希望能够在WTO以及G20框架下进行该话题的讨论。

藤井指出,如果在WTO框架下,讨论这一机制,将是最优选择。

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契约理论专家霍尔登(Richard Holden)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也表示,当这类问题在国际贸易中呈现时,需要WTO帮忙解决。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