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部崛起,县域扛旗,这些经验东北老大哥也能学

第一财经 2019-07-22 18:02:20 听新闻

作者:林小昭    责编:秦新安

百强县大多位于中心大都市圈附近,可谓“大树底下好乘凉”

中部地区崛起势头正劲,县域经济表现日益亮眼便是明证。

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2019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显示,百强县中,东部地区占71席,中部地区19席,西部地区占7席,东北地区有3席。与2018年相比,东部地区减少3席,中部地区增加3席,西部地区减少1席,东北地区增加1席。

中部表现亮眼。具体到省份,除了山西外,中部其他5省都有百强县分布,河南最多达8席,湖北5席,湖南4席,安徽和江西各1席。河南、湖北、湖南三省合计共达17个。

中部县域经济崛起

为何中部地区的县域经济表现亮眼?这与中部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有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相比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自然发展条件尤其是生态条件要好很多,平原面积多。相比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土地成本优势明显,劳动力充足。中部崛起对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将形成重要的支撑作用。

近年来随着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上升,珠三角、长三角等地产业陆续转移到中西部,尤其是靠近东部沿海的中部凭借土地、人力以及接近市场的优势,承接了大量产业转移落地。

珠三角不少产业转移到湖南、湖北、江西等地。例如主营业务是视窗防护玻璃的蓝思科技,最早成立于深圳,2006年开始在浏阳建厂、2009年投产。

观察这些县域的分布可以发现,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十分关键。无论是河南、湖北或湖南,刚好都是京广交通大动脉沿线省份,随着京广高铁的开通运营,沿线经济也随之快速发展,宁乡、浏阳、新郑、荥阳等多个百强县也位于京广沿线附近。

河南统计局去年初发布的《从县域经济差异中挖掘发展潜力》报告指出,交通条件优势可在空间地域上促进经济发展要素的流动集聚,促进各类产业集群形成,优化要素结构,增进生产效率,提升发展质量,对各县域经济发展的提升作用重大。河南105个县(市)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各异,缩小全省县域交通条件差距有相当的空间。

报告指出,应充分认识交通基础设施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至关重要性,明确发达、便利的交通条件是吸引要素集聚的重要基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县域经济发展的进程,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利器。

湖南浏阳

紧跟中心城市,大树底下好乘凉

另一方面,观察这三省的百强县,主要位于中心大都市圈附近。比如长沙周边的宁乡、长沙县、浏阳、醴陵,武汉附近的仙桃、大冶、潜江,郑州周边的新郑、登封、新密、巩义、荥阳、济源和汝州。这种分布,可谓“大树底下好乘凉”。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彭智敏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武汉由于原来辖下的县都改成区了,所以相对来说,湖北的几个百强县离稍微武汉有点距离。但长沙和郑州辖下的县就体现得特别明显。

彭智敏说,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发展阶段不一样,中西部进入工业化后期之前,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一个增长极,以增长极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由于每个省最好的研发、高教、金融等要素资源主要集中在省会,因此突出省会的带动引领作用十分关键。

比如,便捷的对外交通对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很关键,而省会城市都是所在省乃至周边地区的高铁、航空枢纽。长沙、郑州、武汉等城市就通过打造航空枢纽,使得这些城市成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以长沙为例,湖南省机场管理集团消息显示,围绕湖南构建长沙“四小时航空经济圈”的发展目标,已初步制定3年航线开发实施方案。到2021年,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将通达“四小时航空经济圈”160个城市,其中境外城市51个;构建以长沙为中心,覆盖我国31个省(区、市)和港澳台地区,到达东亚、东南亚、南亚主要国家的四小时航线网络。

郑州去年7月公布的《郑州国际航空货运枢纽战略规划》提出,到2025年,将形成以郑欧、郑美空中货运快线为核心,辐射全球的航空货运网络。

在这个过程中,中心大都市凭借良好的发展条件,着重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并且与周边中小城市形成了合理的梯度分配体系。这些大城市周边的县域通过与中心城市分工合作,找准自身发展的定位,与中心城市一同打造大都市圈。

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提出,到2022年,我国都市圈同城化取得明显进展;到2035年,现代化都市圈格局更加成熟,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

《意见》提出,要以推动都市圈内各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为导向,推动中心城市产业高端化发展,夯实中小城市制造业基础,促进城市功能互补、产业错位布局和特色化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卫星城将迎来发展良机。

彭智敏说,长沙、郑州等中心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发展比较好,一方面是这些大城市周边地区的自然条件、土地、水资源等发展条件比较好。另一方面也是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之下,中心城市主要发展第三产业,打造交通、物流、文化、金融等中心,第二产业则逐步转移到周边地区。在这个过程中,周边县域可谓是“进水楼台先得月”,主动承接城市中心区的第二产业落地,形成合理的分工。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说,当前县域的公共服务配套肯定会与大城市存在差距,人才还是会往中心城市走。未来经济大县的发展关键是要在所处的城市群、都市圈中找准位置,给城市群、都市圈做配套,与中心大城市错位发展。比如随着都市圈的发展,现代服务业集中在中心城市,制造环节放在县域,形成合理分工。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