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人文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前战地女记者拍了部纪录片,许多人看完想去芬兰重新上学

第一财经 2019-10-08 20:26:56

作者:吴丹    责编:李刚

《他乡的童年》让许多观众感动流泪,想去芬兰重新上一次学。导演周轶君从教育这个令人充满焦虑的话题出发,促成了一次情感连接与观念反思

芬兰一家康复服务中心里,一位老奶奶握着笔,认真地画着素描写生。周轶君看了许久,好奇地问她是否学过绘画,老人笑着摇摇头,说自己只是从小喜欢画画而已。

“她们画画不是用来彼此竞争的,所以可以用更有创意的方式去画画,可以在纸上自由地表达自己。”听着芬兰老师的解释,周轶君突然感触落泪,像孩子一般,被身旁的老师搂入怀里。

正在优酷独播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里,这一幕同样让许多观众感动流泪。“好想去芬兰重新上一次学”,“生活在芬兰,没有否定、焦虑和不安”,“小时候常被说唱不好歌。老太太的爱好不受人评论,这是来自整个社会的宽容和鼓励,太棒了”,在弹幕里,类似感同身受的评论很多。而在豆瓣上,《他乡的童年》也获得9.2分的高评分。

《他乡的童年》中,关于芬兰教育的采访

第一次当纪录片导演,周轶君就以教育这个令人充满焦虑的话题,促成了一次情感连接与观念反思。关注纪录片的不仅是家长,更多是反思自己成长经历的年轻人。

过去的周轶君,曾行走于世界各地。她曾是全球唯一驻巴勒斯坦的战地女记者、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国际议题作家和脱口秀节目《圆桌派》常驻嘉宾。但这一次,她以两个孩子母亲的视角,带着自己的好奇和疑惑,探访日本、芬兰、印度、英国、以色列和中国,从“社会”这个更大的面向,寻求关于教育的启迪。

她试图在旅途中寻找很多答案。为什么日本人做事追求完美,奉行集体主义?芬兰学校不考试,为什么孩子在国际测试中成绩那么好,并能诞生闻名全球的创意设计?印度资源不平等,公共教育也不值得称道,为什么世界500强企业中印度裔CEO会占据30%?以色列为什么会成为“创意之国”?闻名全球的英国贵族式教育到底是什么样的?提倡传统文化的中国,能为未来的世界贡献出什么?

对全世界的家庭而言,教育都是共同的难题。对周轶君个人来说,《他乡的童年》既是她以母亲身份进行的“解惑”之旅,也是她重新审视自我的历程。

“我们上一代人,包括我过去,太轻易就跟孩子忠告说,你做不好这个。”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周轶君说,中国教育时常轻易地打击孩子,毁掉孩子的好奇与信心。芬兰教育最让她感动的是,老师关注每一个人的内心,并避免竞争,“我们相反,只关注跑在最前面的学生。所以你会看到一些学习道路上走得很好的人,能找到好工作,但最终会因为没有真正的爱好而变得空虚,心灵枯萎,这是最悲哀的。”

行走的过程中,她看到许多不可思议的教育观念。

日本大阪莲花幼儿园的孩子们光着脚丫、衣着单薄地在操场上奔跑,不但是为了取暖,也是尽情释放能量。校长告诉她,“孩子是父母的老师,父母与孩子之间并不是支配关系”。日本孩子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学做家务、学种蔬菜,各种生活自理能力都很强,从很多细节上,被教育不给别人添麻烦。

日本孩子很早就学会整齐摆放鞋子等生活自理能力

芬兰孩子在高中前几乎没有考试。纪录片里的学生们,穿着怪异服装出现在课堂上,或是坐在健身球上听课。芬兰特色的森林课堂,并不是带着孩子们学野外生存技能,也不是学拗口难懂的植物名称,老师只要求他们闻闻树木的味道,凭空想个名字,任意表达自我。面对某学科不感兴趣的孩子,老师先是发掘他们的闪光点,继而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是不是缺乏吸引力。

周轶君也发现,全球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家长那样焦虑。

美国耶鲁大学博士温妮斯蒂·马丁曾以一本《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揭示纽约上东区妈妈的群体焦虑。在曼哈顿上流社会的精英阶层,母亲必须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完成一场教育的战斗。

在中国,“海淀妈妈”、“顺义妈妈”同样是媲美纽约上东区的群体,在顺义的富人阶层,为保持阶层地位而进行的超乎常人的育儿战斗,同样激烈、荒谬而疲惫。

“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例子,很多妈妈心里都住着一位‘顺义妈妈’,很有共鸣。”周轶君认为,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印度和新加坡等国家的中产阶层的群体都在迅速扩大。这个群体往上一步很艰难,而且害怕阶层下跌,“其实在很多国家都是,上层和底层对于教育不太焦虑,就是中产阶级最焦虑。我们这一代父母,没有前一辈的经验可以借鉴,而社交媒体传递的都是别人的完美生活和狭窄的成功定义,制造出更多焦虑。”

反观自身,周轶君的教育观念也沿袭自上一代,“我也不可避免地带着竞争的影子和惯性,总会想,孩子还能不能做到更好。”在拍完纪录片之后,她想得更多的是,父母要接受孩子的平凡,不要控制,不要有太多期待,做好平衡,“最好的教育,在于大人也变成学习者,不要停止成长。”

去年,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公布,未来几十年,随着人工智能的进步,大量工人所拥有的技能将被自动化机器取代,人类或将失去8亿个就业机会。

“未来不再有标准答案,很快就不再有稳定的高薪职业。我们都将生活在世界各地孩子们创造的未来之中。夸张一点说,教育,也是关乎我们所有人的命运。”周轶君说,每个人都会思考自我跟世界的连接,从这个意义上,教育跟一切相关。

“我拍这部片子,不是说我找到了最好的办法。而是我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想法有所改变。如果我可以做到,所有父母都可以做到。给孩子平等和尊重,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周轶君说,她只是一个为自己解惑的母亲,她的旅程终点,希望能成为观众思索教育的起点。

周轶君在英国采访伊顿公学毕业生、北京奥运会马术第八名获得者华天

对话周轶君:无论孩子上多少兴趣班,都教不会他们面对未来的能力

第一财经: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最让人感触的是芬兰教育,他们一直被视为欧洲乃至西方的榜样,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之一。他们的教育完全是“去竞争化”、均衡的,注重生活价值的。反观中国这种强调竞争的教育系统,你是否有一些思考?

周轶君:其实不只是今天,从中国的历史传统来看,我们是一个泱泱大国,选拔顶尖人才的方式,一直是竞争式的。无论是过去的科举制度,还是现在的高考,都需要选拔出最好的人才。这也导致我们都想做最好的,不是那么拔尖的孩子,很多时候是不被光亮所照耀的。这也不能责备中国,我们人口太多了。

就算在欧洲,英国和芬兰也完全不一样。芬兰的人口数量只有500多万,每一个人都特别珍贵,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教育原则——不让任何孩子掉队,每一个普通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都能被看到和发掘,老师会照顾到每个人的特质。

在纪录片里其实有一个部分没有呈现,英国人并不认可芬兰的教育系统,甚至会“黑”芬兰的教育,认为他们的模式不能引用。英国的教育资源也不平均,都集中在顶部,公立教育相对私立来说,并没有那么骄傲。

这几年,也有几百位英国老师分批到上海学习,怎么教数学才能让大部分孩子都能跟上进度,英国公立学校也想从“中式教学”中探讨,为什么中国孩子的数学成绩好。

考试这种筛选人才的办法,其实(在欧洲)从普鲁士王国时期就开始采用了,它能让人们最快地掌握知识点,当然这套方式今天看来其实是陈旧的。芬兰现在研究线上教育,采用通识教育,这其实就有点像中国古代的私塾,没有具体的学科,但又囊括了所有学科。

所以我觉得,一个国家的国情和文化决定了教育的系统,不同的社会历史状态,也决定一个国家形成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对于芬兰那种高中之前几乎不考试,或者说绝对的自由,我也持保留意见。

从一部纪录片,我们无法找到教育的最好方式,但我们可以理解和包容,可以睁开眼睛看看其他国家在如何教育。

第一财经:观察不同国家的教育中,你是否认为好的教育存在一些共性?

周轶君:首先,好的教育就是要把孩子看成平等、完整的人,他有自己的思考。教育是要激发他们自己去学习。我们要让孩子意识到,教育不是一个目的,而是要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为了什么。尤其是离开学校之后,要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并且能思考自己的人生。

中国家长确实很拧巴。我们历来有对高考、对知识的崇拜,把教育地位看得特别高,家里有高考的孩子,最好什么都别做,只要学习。

从科举到高考,一直是一部分人改变命运上升通道的唯一办法。但今天的社会运作和分级已经变了,不能依靠这种方式默诵前人的东西,孩子需要宽广的视野。

第一财经:作为母亲,你自己的教育观念有哪些修正?

周轶君:未来的世界,更需要的是创意型的人才。如果孩子从来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没有自己思考的能力,哪来的创意呢?所以从长远来看,需要我们的教育思路转变,从最根本放弃(对孩子的)控制。但这不是说父母什么都不要去做,在家庭这个小的教育环境里面,不如给孩子一些平等尊重和自主能力,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许更好呢?

在全球化时代,我们未来会面临很多来自经济、气候、环境的变化问题,下一代会面临我们从未经历过的事情,他们面对的环境会严酷得多。这也是我想说的,今天无论你让孩子上多少兴趣班,都教不会他们面对未来的能力。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