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全力冲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专家献策聚焦于科技

第一财经 2019-10-17 18:46:19

作者:段思宇    责编:于舰

发展金融科技是关键。

今年年初,上海便发布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如今,上海正朝着这一方向有序迈进。

10月15日,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SHIFD)、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NIFD)于上海举办“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论坛”,论坛聚焦“金融基础设施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多位来自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智库等的嘉宾参加论坛。

NIFD理事长、SHIFD首席专家兼学术委员会主席李扬称,按照国际金融中心标准衡量,可以说上海已经初步建成了国际金融中心。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一个过程,未来上海还需进一步提升质量,加大对金融科技的应用。

冲刺路上仍有挑战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入冲刺阶段。今年以来,为进一步缩小与成熟国际金融中心的差距,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国家层面和上海本地的各项举措不断,这些也加速推进了上海国际金融建设的进程。

在最新发布的第26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GFCI 26)中,与此前两期相同,上海仍位列第五,但不同的是,上海和排名第四(新加坡)的金融中心评分差距由上期的2分缩小为1分。另外,相较于排名前列的纽约和伦敦,仍有差距。

李扬认为,按照国际金融中心标准衡量,上海已经初步建成了国际金融中心。“比如从市场交易规模、期货期权、人民币国际排名等方面看,可以说上海已初步建立起了与人民币实力和国际化地位相应的金融中心。不过,建成国际金融是一个过程。”他称。

公开信息显示,2018年上海金融市场成交总额1645.8万亿元,同比增长15.2%;在沪金融机构总数1605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占比近30%;2018年上海金融业增加值5781.6亿元,占全国金融业增加值的8.4%,居全国城市之首。

另外,金融市场中,股票、债券、货币、外汇、黄金、期货、票据、保险等各类金融要素集聚,上海场内现货黄金交易量、多个期货交易品种交易量为全球第一;上海证券市场股票筹资总额在2018年位居全球第二,股票市值和股票交易额分别位居全球第四、第五。

尽管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对标全球最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还存在一些短板。NIFD、SHIFD房地产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蔡真表示,国际金融中心主要包括三个要素,分别是市场性、机构聚集场所以及科技创新。他认为,目前,上海的金融市场规模情况很好,但从机构、财富的聚集度和风投情况来看,上海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国际化开放程度。

除此,NIFD理事、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还提到,作为金融中心,上海整体上需要增强全球性市场的定价权和话语权,金融科技能力要进一步与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相匹配,金融服务信息化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程度需进一步提高。

另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江苏苏宁银行董事长黄金老称,谈到金融基础设施,支付清算系统无疑是最重要的基础设施,这里面包括支付系统、证券存管与结算系统、中央对手方、交易报告库以及各类交易所、平台等。

多点开花,稳步前进

目前,上海金融市场正逐步形成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品种多样化和交易机制多元化的市场体系。在此基础上,未来上海又将如何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连平认为,上海应拥抱数字经济。他称,数字经济有助于推动市场效率进一步提高,降低实体经济成本,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有助于改变世界贸易格局,逐步打通传统渠道,形成完备的交易体系,不断优化供给;有助于催生离岸和在岸金融发展,支持本外币一体化金融业务,促进跨境投融资,吸引国际机构聚集。

NIFD理事、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周振华表示,国际金融中心应建立在更加全球分布式金融体系基础上,需要全球化实践和基础设施。他称,国际金融中心的金融基础设施需要从六方面进行建设,分别是制度化、技术、社会、市场组织、空间、文化。其中,制度化上,应做好两方面的统一,一是放松管制,一是风险控制。

另外,在融资便利程度方面,黄金老称,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需要注重夯实融资功能,要能为全球市场主体提供融资便利,比如大力发展银团贷款,让上海成为国内企业的融资中心。他还提到,现阶段来看,国内企业普遍存在多家金融机构融资的情况,如果以银团贷款的形式进行融资,协调性就会有质的提升,很多潜在问题能提前化解。

李扬认为,下一步上海需进一步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质量”,提高科技含量。他表示,“我们必须用金融科技改造传统金融业,用金融科技先发优势来应对越来越严峻的国际挑战。尽管金融科技在近几年的发展存在一些泡沫,但我们还是要基于大数据建立新的信任基础。”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