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防通胀预期发散、加强结构调整,下阶段货币政策这样定调

第一财经 2019-11-17 21:20:32 听新闻

作者:杜川    责编:石尚惠

防通胀预期扩散,根据经济增长和价格形势变化及时预调微调,成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趋势的焦点。

坚决不搞“大水漫灌”、防止通胀预期发散、货币政策保持定力,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如是定调。

11月16日,央行发布《2019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报告》表示,要加强逆周期调节,加强结构调整,妥善应对经济短期下行压力,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主动维护好我国在主要经济体中少数实行常态货币政策国家的地位。

与二季度内容相比,《报告》在货币政策基调、国内外经济形势判断、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市场流动性、汇率等方面均出现了一些新表述、新提法。同时,对通胀预期、存量贷款利率基准转换等近期市场热点问题,均分别进行了详细阐述与回应。

几点新提法

相比于上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三季度报告在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展望等方面又添新表述。

货币政策方面,《报告》提出:要坚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防范化解风险,妥善应对经济短期下行压力,处理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之间的平衡;而二季度的表述则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适时适度进行逆周期调节”。

同时,《报告》表示,货币政策保持定力,主动维护好我国在主要经济体中少数实行常态货币政策国家的地位。根据经济增长和价格形势变化及时预调微调,精准把握好调控的度,加强预期引导,警惕通胀预期发散。

市场流动性方面,二季度的表述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市场利率水平合理稳定”,此次则提出“缓解局部性社会信用收缩压力;重点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

经济形势判断方面,《报告》的表述从“全球经济增长动能偏弱,面临下行风险”转变为“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助长了金融脆弱性的积累:一是全球企业部门债务负担加剧,二是低利率的环境促使投资者增持高风险、低流动性的证券,三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外债比重提高。”

其中,对于国内经济,《报告》表示,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内生增长动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食品价格指数同比上涨幅度较大,未来一段时间需警惕通胀预期发散。

在货币政策工具方面,《报告》提出,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提供短中长期流动性,保持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利率稳定等,并提出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而上季度的提法则为“构建‘三档两优’的存款准备金新框架”。

在中小银行改革、包商银行处置问题方面,《报告》表示,要健全适应中小银行特点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内控体系,从根源上解决中小银行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要精准拆弹,稳妥有序推进包商银行风险处置,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目前,包商银行接管托管工作进展顺利,第一阶段大额债权收购与转让工作顺利完成,第二阶段清产核资工作已基本完成,在此基础上,第三阶段市场化改革重组工作正在推进。

防通胀预期发散

随着9、10月份CPI逼近4%,通胀压力众所瞩目。当前我国是否存在通胀压力?猪肉价格会不会制约货币政策?三季度《报告》六处提及通胀预期,引发市场关注。

2019年以来,CPI同比涨幅由年初不到2%的水平逐步走高至10月份的3.8%,PPI同比涨幅从4月份0.9%的年内高点逐步下探至10月份的-1.6%。

对于通胀的不确定性,央行在《报告》中回应称,“应全面分析,辩证看待。”央行指出,CPI同比涨幅走高,结构性特征明显,要警惕通胀预期发散。2019年以来单月CPI同比涨幅有所走高,主要受食品价格尤其是猪肉价格较快上涨所拉动,关系到居民“菜篮子”消费成本,须引起重视并妥善应对。

关于PPI,央行表示,PPI低位运行,通常反映工业需求偏弱,但近几个月PPI同比降幅扩大主要是受基数效应影响,并不意味着存在显著的工业品通缩压力。

央行称,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总供求大体平衡,不存在持续通胀或通缩的基础。并预计,进入2020年下半年后,PPI、CPI间的差距有望趋于收窄。

不过,目前物价的上涨仍可能对货币政策形成一定制约,防范通胀预期发散成为工作重点。

对此,《报告》表示,“总体来看,猪瘟疫情等造成的供给冲击尚需一定时间平复,短期内消费物价仍面临上行压力,需持续密切监测动态变化,警惕通胀预期发散。根据经济增长和价格形势变化及时预调微调,精准把握好调控的度,加强预期引导,警惕通胀预期发散。”

在专家看来,为了稳定通胀预期,货币政策的边际会有所放松,要目标仍是稳增长。

华泰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超认为,在经济出现阶段性类滞胀压力时,货币政策首要目标仍是稳增长,而适度提高对通胀的容忍度,坚持稳健略宽松取向,此次报告中也去掉了二季度“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的措辞。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为了稳定通胀预期,货币政策的边际放松将是有度的。因而11月央行仅将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小幅下调5bp。报告要求主动维护好我国在主要经济体中少数实行常态货币政策国家的地位,也反映出货币当局珍视当前的货币政策空间,大幅降息的可能性较低。

结构性政策发力

除了要稳定通胀预期外,当前外部环境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因此,如何根据经济增长和价格形势变化及时预调微调,精准把握好调控的度,也成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趋势的焦点。

自8月LPR机制改革以来,LPR与MLF利率挂钩,政策利率成为决定所有利率的锚。通过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以市场化改革的方式促进降低企业贷款实际利率的效果初步显现。

《报告》披露,8月、9月在LPR基础上减点的贷款比例分别为15.6%和16.4%,持平的比例较低,分别为0.3%和0.6%,在LPR基础上加点的情况较多,分别为84.1%和83.1%。同时,9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较2018年高点下降0.36个百分点。

央行数据显示,9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62%,比6月下降0.04个百分点,但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96%,比6月上升0.02个百分点,环比未降。

两方面原因可能造成一般贷款加权利率较二季度小涨。“可能是一般贷款加权利率是存量利率,存量盘子较大,新增低利率的贷款规模影响被中和;也可能是因为银行为保息差,覆盖较高的信用风险,在LPR基础上按企业资质加点,加点幅度偏高所致。”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分析。

鲁政委则表示,这或许反映了商业银行对风险较高的小微企业发放的贷款增加,进而推高了一般贷款的整体利率水平。

近期,MLF操作节奏加快,央行在进行中长期流动性投放的同时也在进一步强化LPR锚的作用。

11月5日,央行开展4000亿元1年期MLF操作,利率为3.25%,较上期下降5个基点;11月15日,央行又开展2000亿元1年期MLF操作,利率维持3.25%。

市场分析人士预计,这将引导11月20日LPR再报价时的利率下调。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建议MLF利率下调的5个基点等额体现在LPR报价中,从而进一步明确政策利率和LPR利率之间的传导机制,预计1年期LPR为4.15%,5年期以上为4.8%,均较上期下调5个基点。

数据显示,截至10月,1年期LPR报4.2%,相比改革前降低11bp。“未来货币政策可能会控制总量政策的实施,采取结构性的手段,加强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影响的有效性,近期调降MLF利率、加大MLF投放量可能是这一操作思路的体现。”李奇霖称。

李超认为,只有下调MLF利率,LPR才有更大的下行空间,央行未来仍将推进降低MLF利率引导LPR下行,进而传导至企业融资利率的下行,这也是利率市场化的实质。

央行提出,下一阶段,将继续做好LPR报价和运用工作,引导和督促金融机构合理定价,进一步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疏通市场利率向贷款利率的传导渠道,并抓紧研究出台存量贷款利率基准转换方案。同时,维护好存款市场竞争秩序,保持银行负债端成本基本稳定。

央行“缩表”非收紧货币

近期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变化也引起市场关注。对于央行“缩表”,《报告》在专栏部分专门作出回应,称要“正确看待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变化”。

今年以来,随着央行实施多次定向降准,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缩表”,但此“缩表”与美联储不同,并不意味货币政策环境的收紧。

专栏解释,虽然央行资产规模增长放缓甚至可能下降,但降准放松了流动性约束,增大了货币创造能力,与国外央行量化宽松结束后一度进行的“缩表”有本质区别。因此,不能简单套用国际经验通过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来判断货币政策取向,短期要看超额准备金率的变化,长期关键要看法定准备金率对银行货币创造能力约束的变化。

现阶段,央行扩表是“收紧”,缩表是“放松”。“目前,中国人民银行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主要反映了央行和银行之间的关系,资产端以外汇储备(在资产负债表上体现为外汇占款形式)和对银行的债权为主,负债端则以对银行的债务和现金为主。”央行表示。

事实上,降准操作并不改变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只影响负债方的结构。

针对降准,央行原行长助理张晓慧此前就曾撰文举例称,2018年4月25日,央行下调部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并置换MLF。存款准备金率下降1个百分点,意味着央行资产负债表负债方的1.3万亿元法定存款准备金被转换为超额准备金(商业银行可用资金),负债方虽呈现一增一减,但资产负债表总规模未变。与此同时,降准当日商业银行用降准资金偿还9000亿元MLF,则表现为央行资产负债表负债方的超额准备金减少,资产方的MLF余额也相应减少,此时资产负债表规模出现收缩即“缩表”。

但上述操作完成后,银行体系流动性实际增加了4000亿元,而且商业银行的资金稳定性更强,资金成本也趋于下降,同时还释放出一定的MLF抵押品。这说明,央行此次“缩表”后,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水平是改善的。

她认为,观察银根松紧,要看银行体系超额准备金水平多少和货币市场利率高低,而非央行“缩表”与否。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