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电老虎”变“电暖器”还更省钱:10万亿节能经济起飞

第一财经 2019-12-12 22:53:08 听新闻

作者:金叶子    责编:黄宾

预计2019年节能市场整体规模将达到5.67万亿元,到2020年将达到8.68万亿元。

长兴岛,是崇明三岛中离上海市区最近的一个岛屿。从上海市区出发,驱车30多公里,穿过上海长江隧道即可到达。

图片来源:江南造船

长兴岛的青草沙水源地,是上海2400多万人口的三大水源之一,因此长兴岛也被称为上海的生态水源岛。在崇明岛要建成世界级生态岛的背景下,长兴岛的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历史悠久、承载中国建设海洋强国使命的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江南造船”),就位于这个方圆150多平方公里的岛上。造船业一向是能耗和排放大户,如何跟上生态岛的排放标准和对环保的严格要求,江南造船在践行央企责任的同时,也在跟随国家相关环保标准升级而进行一场工业改造和节能排放的绿色革命。

图片来源:江南造船

余热回收,一年节省900万

“你看这些空压机,每一台都是‘电老虎’,耗电量特别大,每台每小时需要1280元左右的电费,每天要开近20台。光这些空压机的耗能,就占到整个造船厂的近35%。”江南造船工务保障部部长邵东海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在江南造船的空压机房内,尽管记者离这些机器还有约半米远,仍能感受到这些运作的机器散发出的热量。

江南造船空压机厂房

邵东海向记者介绍说,空压机产生的能量,大概15%转化成势能,用于造船过程中的各种使用,还有85%转化成热能,有八九十度的温度。以前,这些热能都通过冷却塔排放到空气中去了,不仅浪费,还污染环境。现在通过回收系统,把空压机的余热收集起来,经过处理转化成蒸汽,通过管道输送到各个需要热能的地方。不仅可以满足职工宿舍的洗澡、供热以及食堂做饭等生活需求,还可以使用到办公楼宇的供暖和产品生产中。

邵东海所说的“空压机余热回收”,其实就是江南造船推进的“蒸汽替代和供热系统节能项目”。江南造船副总经理陈卫平向第一财经透露,这个项目建成后,通过空压机的余热回收,基本可以满足整个造船厂近2万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只有在放假的时候,少量使用天然气作为局部补充。项目完成后,江南造船年减少用水量4万吨、减少碳排放2700吨,算下来每年在能耗上要节省大概900万元。

“当时做这个蒸汽替代项目的改造,还是需要魄力的,一是要考虑万一钱投下去,效果不明显怎么办?二是要处理好与以前供能公司的关系。但是,在环保标准不断提高的背景下,面对蒸汽费用居高不下而使用效果又不尽理想的问题,公司领导最终还是下定决心进行改造升级,以履行央企的社会责任。” 陈卫平介绍说。

据记者了解,江南造船此前的供热半径超出《热电联产项目研究技术规定》的建议标准,蒸汽管道长于10公里,热损耗量大,同时蒸汽压力、温度也不能满足需求。

加上管路逐年老化,导致“跑冒滴漏”现象多,能源浪费较大。江南造船蒸汽的外付费用呈逐年上涨趋势。陈卫平告诉记者,每使用1吨蒸汽,大致结算的价格等于2.5吨左右的蒸汽量。如不进行改造,蒸汽年度外付将超过3000万元,成本降不下来,而且也不符合环保要求。

经过多次交涉,江南造船还是上马了这个总投资3000余万元的空压机余热回收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建好之后,试运行了两三个月,在2018年底正式断掉了跟上家的热能供应。

在项目建设和运营中,除了通过指标筛选出合适的、有核心技术的外部公司很重要外,陈卫平认为,还有两点经验值得推广,一是前期外包给专业的节能服务公司,由它们提供项目投资资金,这样可以减少公司投资风险,二是与服务商共同合作运营,共享节约的效益。

“也就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这种合作对我们而言节省了开支,对服务商来说有动力持续提高节能技术,对社会来说减少了排放,是一个三赢的模式。”陈卫平说。

余热回收项目服务商上海赛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项铎认为,余热回收技术门槛不高,市场上有不少能源公司都能处理,因此,在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核心技术不可缺少。“此外商业模式很重要。节能工作不像流水线上的产品,做出一个标准化的产品不断复制就可以,而是需要持续地服务,既要有定制化的产品,也要有标准化的服务。”

节能是一个系统工程

空压机的余热回收,只是江南造船工业节能和绿色制造的一部分。在污染防治攻坚任务抓落实、环保标准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江南造船以成本控制为核心、技术提升为抓手的节能改造和能耗智慧管理,体现在很多方面。

比如,江南造船投入巨资,率先在造船行业进行VOCs(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并引进第三方专业机构,共同签署《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改造项目合同》,成为全国第一家正式启动VOCs排放治理的造船企业。

此外,江南造船还增加一套节能控制监控系统,利用能源物联网和大数据,对各耗能区域和机组进行监测、调度和实时控制。

据邵东海介绍,这套系统可自动检测6类设备的运行工作状态,确保在生产、办公、生活方面用能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而且通过数据的收集分析,了解各区域的用能情况和即时状态,能达到即时反馈调整的目的,以及收集数据后形成相应的规律,指导今后的工作。

邵东海还向记者举例说,一般情况下,在空压机房,为保障生产安全,运行人员会保持机群高载运行,造成离心机大量放空和能源浪费。有了这套系统,现在不用人到场,也知道它的流量、用量、开关的台数,如果压力不够了,可以随时再开一台,如果压力够了,就实时停下几台,做到按时、按量生产和供应,减少了大量空压电力浪费。

图片来源:江南造船

节能产业市场有望破10万亿

江南造船的节能探索,只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一个缩影。随着我国工业生产进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高能耗、重污染的传统重工业也一直是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

如今,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进入深水区,节能产业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迎来较好的发展机遇,众多新型节能模式和节能服务也随之诞生。

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在节能环保产业2018年突破7万亿元的基础上,随着环保税、排污许可制等政策法规的不断加码,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市场空间未来还将持续扩大。预计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有望突破10万亿元。

而在更为细分的节能市场,根据赛迪顾问的报告,中国节能市场受技术进步与升级、新技术应用普及渗透以及政策鼓励引导等众多利好因素的共同影响,预计2019年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5.67万亿元,到2020年将达到7万亿元。

赛迪顾问节能环保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马涛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其中一个核心,就是节能降耗。国家也一直在提升高能耗、重污染产业的转型力度,从而带动整个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节能产业,近年来在政策层面得到了大力扶持。2016年,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5个产值规模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

接着在2017年发布《“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5%。包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降低18%以上;节能服务产业产值比2015年翻一番等内容。

目前, “十三五”工业节能工作已进入收尾期,我国各项节能减排和绿色制造工作进行得如何?

马涛称,在节能产业的重点领域工业板块,尽管目前面临不小的压力,但成效也非常明显。“首先是因为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其次在技术应用层面,科技创新的带动作用在整个节能产业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最后,对节能产业金融层面的支持也在不断完善。”

由于从事节能服务的企业有很大一部是中小型民企,融资难、融资贵也是制约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如何将资本对接市场,也成为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共同要攻克的堵点。

今年3月,工信部与国家开发银行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的通知》,用政策支持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项目的金融需求。

以上海为例,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与国开行上海分行合作,于6月签署了《上海市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融资合作备忘录》,提供200亿元融资额度专项支持本市的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项目。

为了用好这笔资金,10月份,上海市经济信息委和国开行上海市分行共同制定的《关于本市支持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融资服务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上海产业绿贷平台正式成立。

最新的动作是,在11月27日举办的“上海节能环保产业投资促进服务平台揭牌仪式”上,公布了上海第一批通过上海产业绿贷平台获得国开行融资的节能和绿色发展项目。

“除了针对节能产业改善融资环境,国家也通过跟各大银行合作,来发起设立国家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以及子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所以近几年节能产业的发展趋势明显提高。”

财政部数据显示,在前十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9.06万亿元中,节能环保板块支出达5057亿元,同比增长15.2%,这个增速也位居所有板块榜首。

2019年1-10月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情况(部分门类)。

马涛告诉记者,我国目前节能服务行业潜力巨大,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同时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东部地区尤其是长三角是最为领先的区域(东部贡献近60%)。另外,由于节能服务市场准入机制有待完善,加上服务产品同质化,因此该市场竞争也非常激烈。

如何在同质化、技术趋同的环境下获得更多发展机遇?马涛认为,核心技术和管理模式二者必不可少。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