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为科创立法!推进科创中心建设条例有哪些亮点

第一财经 2020-01-20 22:56:51 听新闻

作者:金叶子    责编:黄宾

《条例》的通过意味着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法治保障框架基本形成。

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入深化阶段之时,上海也在加快形成制度保障体系。

1月20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下称《条例》),并将于2020年5月1日起施行。《条例》的通过意味着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法治保障框架基本形成。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邓大胜告诉记者,《条例》以立法的形式将一段时期以来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固化下来,并为新的改革创新明确方向,对于人才来讲,这是稳预期、强信心的重要保障,充分发挥了立法对改革引领推动的作用。

激发各类创新主体

在《条例》通过之前,上海已陆续出台科创中心建设“22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科改“25条”等政策举措。其中,科改“25条”已形成10余个配套政策,在解决科研经费管理、政府采购、出国管理、职称评价、绩效工资等方面的问题上正发挥积极效果。此外,上海市还首批选取20个基础研究项目在全国率先开展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

此次《条例》将创新主体放在了重要位置。提出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等各类创新主体积极参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此外,还提出通过安排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优化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政府采购政策等方式,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等内容。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吴建英认为,《条例》明确,可以按相关规定扩大科研事业单位编制使用、职称评定、机构设置、成果处理等方面的自主权,对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成果转化、人才流动以及容错机制等方面的规定,正是事业单位目前最关注的问题。

吴建英说,相关规定的出台将进一步激发科研事业单位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对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将起到极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科研事业单位将更加凸显公益性特征,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发挥更大作用。建议《条例》中有关激励、支持创新主体的内容,尽快出台相应指导意见或实施细则,并明确负责制定的部门,以进一步增强可操作性。

作为科技创新的关键,如何为人才营造更好的环境也是本次《条例》的一个重点。

比如,根据《条例》,上海市优化对各类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对创新能力突出、创新成果显著的科技创新人才给予持续稳定支持;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梯度培养机制,建立健全对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加大对青年创新创业人才选拔资助力度。

《条例》优化了人才引进机制,积极引进各类海内外人才,并在居住(留)证办理、户籍办理、落户引进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政策和便利服务。

邓大胜对记者表示,《条例》中一系列普惠性政策,比如人才评价和激励,甚至是绩效工资总量的突破,都是面向所有人的,而不仅仅针对特定领域或特定人才,这对于营造真正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环境非常重要。“要贯彻落实好《条例》,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还要有具体的措施,人大要通过执法监督督促政府部门落实。”

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智慧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如心也表示,科技最关键的要素还是人才,这次比较欣慰地看到,《条例》里有一个专章来写人才。

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提升4位

科技创新中心,不仅包含了科技领域,也包含经济、金融、教育、财政等各个领域。上海近年来在科技创新策源、自主创新以及连接全球创新网络等多方面都有显著提升。

据《2019年度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报告》,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达到281.9,同比增长10.51%。另据预测,上海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占GDP比重达4%左右。截至2019年11月底,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3.05件。

此外,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2020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估报告》也显示,与2019年相比,上海2020年综合排名上升了4位。

具体在23个指标全球排名中,上海有2个指标排名持平;有10个指标排名上升,其中7个指标排名上升超过5位。比如,在基础研究评分上,上海2018年位列第20位,2019年上升至第16位,2020年位列第12位。

而在科研设施上,随着上海光源首条硬X射线通用谱学线站等设施的建成、北京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等设施的启动以及上海药物靶标精准发现与确证科学设施等新一批设施的规划,北京、上海均实现连续3年排名增长。

李如心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几年的评比,上海的全球名次持续上升,并且不局限在某一个方面,而是从基础研究、产业技术、金融支持多方面显示出综合性良好的特点。不过,对标国际其他科创城市,上海在龙头科技企业数量和活力方面还是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本次《条例》中,也有不少关于企业的表述。今年上海两会期间,也有不少代表谈及企业对于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性。

上海市人大代表、振华重工董事长朱连宇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科技创新应该是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因此无论是从研发机构、高校院所,还是企业事业单位,大家应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共同推进科学工程建设。“不管是做研发还是去创业,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服务社会。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最后一公里非常关键”。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加入,也更有利于产业得到提升,推动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他表示,目前该公司已经和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完成了一些项目。

上海市人大代表、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也对记者表示,在科创中心建设中看重民企的作用。

近年来,民企在参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以1月刚刚公布的国家科学技术奖为例,上海民企数量增长一倍。相比2018年,2019年企业参与完成的通用获奖项目数量明显增多,民企和国企均增加3家。在作为前三完成单位的企业中,民营企业数量从3家增加到6家,增长一倍。

在2020年第一个工作日,上海就为民营科技型企业开了一个座谈会,并宣布试点布局建设了10家市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和10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这也是民企首次获授上海市重点实验室。

此外,上海支持本市初创科技企业提升研发强度,降低企业研发成本。优先支持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内的中小企业,优先支持因高投入研发处于微利或未盈利阶段的初创科技企业。对于中小企业创新项目,按照不超过企业2018年研发费用10%的比例予以奖励。数据显示,2019年,创新项目申报企业677家,资金支持129家,支持金额2459万,对应研发费用14.85亿元。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