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独家|大跌后“聪明钱”滚滚而来,10多家基金公司即将“自购”

第一财经 2020-02-04 13:45:31 听新闻

作者:郭璐庆    责编:杜卿卿

有的拿出2亿。

继兴全基金公告自购6000万后,多家基金纷纷宣告自购。

截至发稿,第一财经了解到,除兴全外,博时、富国、易方达、汇添富、华安、银华、天弘、中欧、平安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确定将自购。

“我们公司也会自购,金额是5000万,将投资于权益类的股票基金和偏股基金。”北京另一家公募基金人士透露。

基金公司纷纷自购

2月4日午间,富国基金公告,定于2月4日及2月5日两日投资公司旗下偏股型公募基金。具体来看,公司固有资金及全体高级管理人员共同出资5000万元,于2月4日及2月5日两个交易日申购公司旗下偏股型公募基金,并承诺至少持有1年以上。

2月3日,兴全基金官网发布《关于使用固有资金购买本公司旗下偏股型公募基金的公告》,公告显示,兴全基金已于2020年2月3日运用固有资金购买旗下偏股型公募基金约3700万元,并将于2020年2月4日追加购买约2300万元,合计将购买本公司旗下偏股型公募基金约6000万元。

第一财经多方了解到,截至发稿,除了上述两家公募基金外,还有 博时、平安、 中欧、易方达、汇添富、华安、银华、天弘等多家基金公司表示将自购。

银华基金相关人士告诉第一财经,2月4日银华基金自购旗下偏股基金5000万,公司高管、基金经理也率先申购公司旗下基金。

“我们公司会进行自购外,基金经理也会自购。”另一家公募基金人士告诉记者。

2月4日,博时基金宣布将以不低于5000万自有资金,申购公司旗下公募偏股基金。公司高管、基金经理也将率先申购并鼓励公司员工积极申购公司旗下基金并长期持有。

汇添富基金2月4日发布公告称,已于当日运用2亿元固有资金投资公司旗下偏股型基金:汇添富价值精选、汇添富消费行业、汇添富创新医药、汇添富移动互联、汇添富民营活力及汇添富消费升级等基金。汇添富基金表示,对中国成功抗击疫情非常有信心,对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坚定看好,认为当前A股市场具备中长期投资价值。

博时基金表示,疫情虽然会对短期经济带来一定的负面冲击,权益市场有可能短期震荡,但疫情很难改变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运行和发展趋势。在党和政府的强有力领导和全国人民努力下,疫情会及时得到控制,经济在短期波动之后也会再度重拾企稳反弹趋势。在这个过程中,也将催生和推动新的产业、新的技术、新的生活和商业模式发展,为价值投资者带来全新的机会。

银华基金则表示,疫情对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影响是暂时的,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向好的长期趋势,当坚守初心,继续以扎实的资产管理水平,帮助持有人分享企业转型升级、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红利。

“长期来看,疫情虽然会使得一季度经济受创,但在去年四季度国内经济已现企稳迹象,疫情控制之后需求会恢复,加上各项稳定经济的利好政策相继落地,经济重回正轨,慢牛也将继续演绎。把握经济周期波动、政策应对、产业趋势和估值变化带来的优质个股买入机会,是投资者更好的应对措施。”银华基金称。

买核心资产的“好窗口”

仅一个交易日,随着恐慌释放,A股出现大幅反弹并展开震荡。

2月4日,三大指数低开高走,截至发稿,沪指上涨0.61%、深证成指上涨2.48%、创业板指大涨4.58%。

“昨天市场以较大幅度来反映疫情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今天来看悲观情绪释放到了尾声。从历史疫情、突发负面事件的经验看,指数单日跌幅超过7%的天数也屈指可数,尤其是可比的2003年SARS疫情跌幅、海外假期港股的跌幅均未出现过如此大的跌幅。所以报复性反弹也在意料之中。”2月4日中午,上海一位公募基金经理与记者交流时表示。

多位基金经理都表示,武汉新冠肺炎疫情可能继续影响A股的短期情绪面,但不改变中期向好的趋势。对投资者而言,市场出现恐慌情绪,就是抄底优质公司股票的好机会,好公司的长期价值并不会因为本次疫情而受到影响。

融通逆向策略基金经理刘安坤认为,从中期的角度看,A股在短期冲击后,将具备较高的配置价值。

一是疫情结束后,经济活动将迎来强力补库存、中美贸易谈判进入第二阶段进一步推进、国内的货币信用政策也会适度宽松以配合经济回升,A股将有望迎来持续的反弹过程;二是短期冲击后,A股的估值将再次回到历史较低的水平,相较于美股、国内房地产等资产将具备更高的配置价值;三是目前处在资本市场改革的加速阶段,注册制、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引入长线资金是改革的重要方面,这将长期优化A股的投资生态。

“由于之前市场的持续上涨,部分股票的估值偏高,预计这次市场由于疫情影响的调整,将提供一个更便宜价格买到好公司的窗口。”前述公募基金经理称。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