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欧美股市绝地反弹,A股跟还是不跟?| 市场观察

第一财经 2020-03-15 15:10:22 听新闻

作者:李隽    责编:黄向东

格力电器、中国平安等核心资产一度跟随外盘创近期股价新低,不过国内经济对外需依赖降低,中长期仍可看好。

全球股市的“大奇迹日”,到底是不是“熊市反弹”而已?

3月13日,随着各国纷纷出台限制做空的政策,英美等国家对新冠病毒疫情(下称“疫情”)全面重视,13日下午开始包括A股在内全球股市全面反弹,当日美股虽然一度受到特斯拉(TSLA)大跌的拖累,但尾盘大幅反弹,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反弹近2000点;3月13日全球股市经历了“大奇迹日”。

A股市场,核心资产部分个股包括中国平安(601318.SH)、格力电器(000651.SZ)等跌破2月3日的低点并创出本轮调整新低,受到外盘明显的拖累。业内人士认为欧美股市大幅反弹,在消息面上是因为限制做空和欧美对疫情的全面重视,虽然“政策底”可能已经出现,海外真正“市场底”难言已经到来,不过对A股中长期走势可以继续看好。

格力、平安一度创近期股价新低

3月份的调整行情当中,A股的核心资产受到外盘比较大的拖累,走势类似港股大幅调整,与此同时日本等亚太股市也继续大跌,美元指数大幅反弹,反映海外资金抛售亚洲资产部分回流美国的情况。

3月12日美股暴跌近10%,3月13日周五上午,中国平安、格力电器等A股核心资产一度创出本轮调整的股价新低,跌破2月3日的低位,情况类似港股创出新低的走势,美的集团(000333.SZ)、恒瑞医药(600276.SH)等股价也已经逼近2月3日的低位。从春节后的行情来看,A股核心资产整体跑输上证指数。

对此,深圳一位QDII基金经理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A股的核心资产来看,其实有较高的外资持股比例,比如美的集团等公司一度被海外资金“买爆”,达到持股上线而受到买入限制;核心资产的国内机构投资者,也主要是长线资金参与为主,相对来说散户参与的比例比较低,波动特征和A股中小盘股票并不一样。

核心资产走势上更类似以机构投资者为主港股市场的走势,近日跑输大盘并创出新低,其实并不奇怪,这也反映了外资金融机构可能遭遇流动性困境,被迫抛售港股以及A股的核心资产,并在日韩等亚太股市全面套现。“上周美元指数回升大约4%,也反映了外资机构抛售亚洲市场资产,把资金撤回美国的情况”,该基金经理称。

A股2月份大涨的领涨板块是特斯拉产业链。不过,3月13日美股开盘时段特斯拉一度大跌超过10%,逼近500美元大关,相比2月初的高位几乎已经“腰斩”,13日收跌2.69%,这可能对接下来一周特斯拉产业链的股价表现造成一定影响。3月13日宁德时代(300750.SZ)收跌1.56%,按照低点126元计算调整幅度已经超过25%;“妖股”奥特佳(002239.SZ)大跌4.42%,累计调整幅度也超过30%。

星石投资表示,目前市场主要担心海外疫情持续蔓延,会拖累中国的外需,外需虽有不确定性,但内需刺激加码更加重要。因为我国对于外需的依存度已经不高,按照统计,最近三年净出口对GDP核算贡献率的平均数已经下降到了4.7%左右;而且国内也在陆续出台刺激内需的政策,有望一定程度上对冲外需的不确定性。

限制做空或无法阻止欧美股市下跌

“熊市反弹最伤人?”3月13日“大奇迹日”背后的原因,包括了限制做空举措,也有美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对疫情开始全面重视的因素。

3月13日,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根据第23条和第26条条款,暂时禁止部分卖空工具和交易。截至目前,已有西班牙、泰国、意大利、英国、韩国、土耳其等六个国家出台禁止做空措施。

诺亚财富首席经济学家夏春表示,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不久,全球30个国家实施做空禁令,结果股市依旧下跌。最出乎意料的结果是,被禁止做空的股票,往往比不受限制的股票跌得更多。事实上,卖空交易可能来自于投机者,但也来自风险管理者,做市商和投资者的对冲保值交易。而禁止卖空对于后面几种投资者的破坏性很大,他们停止交易则会降低市场流动性。

交银国际研究部负责人洪灏表示,限制卖空是一种绝望中的策略。禁止卖空的监管操作在2008年雷曼倒闭后也曾尝试。当时引发短暂的技术反弹,然后市场再度大跌并创出新低,2015年A股泡沫破灭时曾有过暂停股指期货交易,但因为市场无法对冲风险,导致现货抛压更大。

星石投资表示,面对海外市场这种黑天鹅,不必过于恐慌,投资者可以试试底线思维,找一个极限情况下的“锚”,比如可以参考上一次金融危机。目前实际上经济金融情况完全没有金融危机时期那么糟糕,本来疫情是短期冲击,转化成长期危机的可能性比较小;其次美国的经济也并不差,A股也越来越独立,因此对A股的长期趋势有信心。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