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美联储超预期降息,A股支撑因素何在

第一财经 2020-03-16 10:04:00

作者:沈秋    责编:杜卿卿

近期交流发现,机构投资者有三大担心。

美联储紧急宣布降息至0到0.25%区间,同时启动7000亿美元的资产购买计划。在议息会前提前“放水”,超出市场预期。

“子弹打光、只能裸奔”,“不顾及市场情绪、破坏金融市场预期”……伴随风险资产价格下跌,忧虑之声也迎面而来。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今日(16日)早间发表观点称,美联储的措施对逐步平息金融市场动荡是有效的,但是毫无疑问,也会带来后续深远的负面影响,美联储的独立性权威也受到挑战。

“今天早上一觉醒来,又一夜回到了12年前。美联储又降到了0利率,同时启动了7000亿的购买计划。”鲁政委说。

经历上周“黑色一星期”,全球多国央行相继推出流动性支持政策。中国央行也宣布了将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的定向降准计划。

有市场人士提出,中国股票的表现对于全球金融市场情绪的走向越来越重要,因为中国已经证明,疫情是完全可以控制的,投资者的情绪是可以快速恢复的。

截至发稿,A股三大股指均下跌。上证指数跌幅0.73%,深圳成指跌幅1.35%,创业板指跌幅1.3%。

流动性危机缓解

美联储紧急降息及启动QE,金融市场却并不买账,风险资产下跌,避险资产上涨。

鲁政委分析,平息本轮全球金融动荡,需要压低美股的波动率、压低美债的波动率、压低原油的波动率。

“我们看到,美国现在正在做。比如特朗普之前宣布,现在油价很便宜,我们要大规模购买原油,注满所有储油库。这将会压低原油波动率。”他表示,这一次美联储把利率降到0,鼓励机构买债,加上联储自身也推出了7000亿的购买计划,将会压低债市波动率和信用利差。而这,都将有利于Risk Parity(风险平价组合)这一类基金,不再进入循环抛售的状态。所以,美联储的措施,对逐步平息金融市场动荡会有效。

但是,鲁政委认为,这一举措也将带来后续深远的负面影响。一方面,低利率会存在潜在三大隐患,而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政策,对于美联储的独立性是巨大的伤害。

在他看来,以前联储作为全球本位货币的掌舵人,权威一直为全球所信赖,是因为美联储的判断只是基于基本面的判断,保持了独立性。但是,现在这种独立性受到了伤害。

A股支撑因素何在

海外市场的波动以及全球央行政策动态直接影响A股预期。

中金公司王汉锋15日发表观点称,往未来看,海外疫情及各国应对仍是影响全球股市波动的关键变量,同时预期A股在两大因素影响下可能会有所表现——国内货币政策宽松(央行上周五宣布普惠式定向降准,释放约 5500亿人民币流动性);美股上周末在美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推出包括资金支持、检测加强等在内的多项“抗疫”政策) 后大幅反弹。

同时,他认为,目前A股整体较低的估值也将提供一定的支撑,后续国内外市场演绎还需要关注各国疫情的发展程度以及应对疫情的方式和执行能力。

不过,上周北上资金单周净流出418亿元,创2014年以来最高,引发市场对外资投资态度的担忧。

“外资为什么不买中国资产?” 招商证券谢亚轩15日发表观点称,抛出中国资产的主要原因,是疫情和油价大幅下跌带来的欧美市场波动。但是,从更长远看,中国资产的吸引力来自中国制造确立的全球竞争优势和负责任的对外开放态度。认清中国资产的价值来源,冲击过后,国际资本自然会重新流入中国的资本市场。

“抗疫过程中, 中国表现出来的与国际各国密切合作,休戚相关,资源共享,高度关注全球产业链安全的负责任态度,同样将使得国际资本重新审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地位。”谢亚轩认为,不排除未来在疫情冲击过后,原本主要在欧洲产业链中心和北美中心布局的部分产业链,出于产业链安全和备份的需要选择在中国布局的可能性。

安信证券陈果15日表示,近期交流发现,机构投资者在海外动荡不安背景下的 A 股投资产生较大分歧甚至迷茫,例如担心海外经济金融危机对A股风险偏好的影响,担心外资撤离A股的影响,担心进出口链条的暂时中断与损失对盈利的影响等。

“我们认为A股的核心逻辑来自于国内,海外市场动荡不安,A股市场稳定, 更加凸显其投资价值。我们认为未来一个阶段国内流动性宽裕趋势不变,中国经济也将率先企稳回升。 ”陈果表示,中国之前主动去杠杆卸掉了部分风险,而目前中国率先成功控制住新冠疫情,经济政策空间巨大,预计中国经济将率先企稳回升,在这个过程中流动性宽裕环境不会扭转,A股的估值是扩张的过程。

投资角度,王汉锋认为,部分“纯内需”板块, 如 5G、特高压等“新基建”,以及餐饮旅游等泛消费板块都值得关注,低利率环境中“高股息”公司表现也相对抗跌。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