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海外市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美联储多箭齐发维稳流动性,高风险企业债危机有望缓解

第一财经 2020-03-25 06:22:01

作者:樊志菁    责编:王蕾

在美联储货币及信贷工具支持下,货币市场资金利率进一步回落,投资者担忧的投机级企业债券赎回压力有所改善。

在美联储一系列信贷工具及无限制量化宽松措施公布后,全球股市在对美国政府新一轮刺激法案预期下大幅反弹。随着市场流动性企稳回升,高风险企业债的抛售压力明显减轻。

美联储“倾其所有”初见成效

美联储用三周时间动用了“弹药库”的几乎所有工具。3日,美联储打响救市第一枪,在美股盘中宣布紧急降息50个基点至1-1.25%;15日,美联储史无前例进行连续第二次紧急降息,一次性下调100个基点至零利率,并推出7000亿美元资产购买计划,同时将银行贴现窗口基本利率下调至0.25%;17日起美联储又接连通过动用美联储章程13(3)项特别权力,推出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曾使用的三大工具,商业票据融资机制(CPFF)、一级交易商信贷机制(PDCF)和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工具(MMLF),通过为买入商业票据、国债、市政债券等优质资产为面临经营困境的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本周美联储进一步加码救市,开启无限量化宽松(QE)模式,并推出三大信贷工具,通过一级市场公司信贷工具(PMCCF)和二级市场公司信贷工具 (SMCCF)直接购买新发债券以及向现存债券提供资金,建立定期资产支持证券贷款工具(TALF),向为消费者和企业提供资金的3A级ABS持有者给予流动性支持。

 

美联储的一系列政策缓和了短期利率的压力。有效联邦基金利率从上周的利率区间上限0.25%回落至0.15%,这与目前回购市场上借入和贷出现金的关键利率0.10%相仿。

加拿大皇家银行经济学家约什·奈(Josh Nye)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美联储新政对吸收信贷风险起到重要作用,这是解决当前危机的关键一步。他认为,接下来需要等待财政刺激的后续跟进,特别是对于像信用等级较低的中小企业,还需要依靠政府减税、信贷等手段的支持。

Marex Spectron全球首席研究主管沃尔夫(Guy Wolf)相对乐观,他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美联储推出系列刺激计划后,有迹象表明市场流动性有所改善。除了全球股票市场大幅反弹外,大宗商品面临的抛压明显减轻,铜、镍等品种作为风向标出现企稳信号。

沃尔夫预计,3月底市场的大规模抛售潮动能有望逐步枯竭,随着新一轮资金组合配置开启,全球股市可能在经济见底前率先探明底部。

流动性化解高风险企业债危机

流动性改善有望为风雨飘摇中的企业债、尤其是高风险企业债市场带来喘息的机会。EPFR Global研究总监布兰特(Cameron Brandt)表示,上周投资者从债券基金中大规模套现,其中从高风险企业债基金中撤出112亿美元,为有史以来第二高纪录。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信贷规模快速增长,企业纷纷利用低利率来举债。如今在疫情扩散及经济下行压力等因素的冲击下,人们越来越担心能源、酒店和汽车行业的企业将无法偿付债券,这可能引发信用降级潮和违约潮。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其金融稳定报告中就多次对高风险企业债大量堆积发出警告,称这些债务可能会放大问题和加剧下一次经济衰退。凯投宏观经济学家麦克亚当(Simon MacAdam)表示,银行当前对高风险公司债的风险敞口要小于2008年对不良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敞口,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存在企业债危机波及整个金融体系的可能性。

流动性保障是市场稳定的第一步。24日,高风险企业债在持续下挫后出现了企稳迹象,iShares iBoxx High Yield Corporate Bond ETF从2009年低点反弹超2%。自2月20日以来,该ETF区间最大跌幅近30%,MSCI数据显示,流动性恶化令上周垃圾债平均买卖价差一度飙升至160个基点,超过了2018年底大抛售期间的水平。

不过现在还不能放松警惕,评级机构穆迪估计,信用评级为投机级的企业违约率依然接近10%,其中能源公司受到的冲击尤其严重。这一比例高于一年前的2.3%,也远高于历史平均水平为4%。穆迪分析师普拉格(Anne Van Praagh)表示,疫情正在造成跨地区、跨行业和跨市场的严重而广泛的信贷冲击,这与以前看到的有所不同。

St James’s Place亚洲区投资总监汉内克(Martin Hennecke)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有政策的支持,暂时还不能排除衰退的可能性。预计未来经济出现V型反转的可能性并不大,短期企稳的确认取决于货币、财政政策效果等多方面因素。他相信在中国经验的帮助下,欧美地区也有望在未来顺利战胜疫情,并开启经济复苏之路。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