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武汉归队:如何追回失去的76天

第一财经 2020-04-08 13:51:19 听新闻

作者:陈益刊    责编:秦新安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告诉第一财经,预计武汉市一季度经济损失2000亿~2500亿元,后期采取各种措施可以挽回一半损失

4月8日,武汉“解封”。对一度按下暂停键的经济而言,接下来必须直面的问题是:如何尽可能挽回失去的76天?

第一财经采访的专家、官员预估,此次疫情将造成武汉直接经济损失2000亿元以上。但在加快复工复产、加快投资、提振消费等举措下,部分损失可以挽回。

武汉正在这样做。当地企业复工复产好于预期,截至4月4日,全市“四上”及房地产开发企业复工10897家,复工率93.6%。重大项目投资也在提速,总投资约2.4万亿元的1000多个重大项目已经复工,可确保今年市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700亿元以上。另外全市还计划投放23亿元消费券,以提振消费。

“预计武汉市一季度GDP损失2000亿~2500亿元,但经济韧性强,后期采取各种措施可以挽回一半损失。武汉GDP城市排名会从去年的第八位下滑至第九位。”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告诉第一财经。

武汉市副市长胡亚波近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疫情短期内会给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阵痛,但不会改变武汉市多年来持续向好、蓄势腾飞的发展势头,不会改变武汉市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和历史使命,不会动摇武汉市城市人口向2000万跨越,经济总量向2万亿跨越,城市定位向一线城市跨越的坚定步伐。

经济损失至少2000亿元

新冠肺炎2019年12月份开始在武汉蔓延,为了“内防扩散、外防输出”,阻断疫情,2020年1月23日,有着1100万常住人口的武汉正式“封城”,市内主要交通工具基本停运,居民只能在家不能离开武汉,经济活动基本停滞。

一系列铁腕措施让武汉疫情得以稳住,3月18日武汉首次出现零新增确诊和疑似病例。3月24日,武汉疫情从高风险降为中风险,其中部分城区为低风险区。疫情风险降低,越来越多的企业被允许复工复产,25日之后市内公交、地铁开始逐步恢复运行,4月8日零时起,武汉市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有序恢复对外交通,这意味着武汉正式“解封”。

“这次疫情对武汉的经济冲击是很严重的,按照武汉去年GDP1.6万多亿元大致匡算,两个多月经济损失超过2000亿元。”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告诉第一财经。

叶青对第一财经分析,武汉一季度GDP大概占全年比重为20%,也就是3300多亿元。武汉1月23日封城之前经济正常运转,大大超过去年同期,疫情期间市民食品消费依然存在,抗疫等“停不得”企业也正常运转,而且3月份规模以上企业开始复工复产。因此这样估算下来,一季度武汉市经济损失大概在2000亿~2500亿元。

武汉大学经济系主任罗知教授认为,疫情对武汉造成的经济损失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停工停产期的 GDP 损失、复工期的服务业损失、复工期的制造业损失、需求端萎缩造成的制造业损失。

她测算发现,如果停工期间的损失不经过乘数效应放大,而且武汉复工不需要对返汉人员进行隔离,那么乐观情况下武汉的 GDP 损失约 2114亿元,中观约 2553亿元,悲观情况下约2960亿元。

“但如果停工期的损失会经过乘数效应放大,且武汉复工不需要对返汉人员进行隔离,那么乐观情况下武汉的 GDP 损失是 3020 亿元,中观约3868亿元,悲观情况下约 4479亿元。如果武汉对返汉人员执行隔离 14 天政策,损失还将增大近 40 亿元左右。”罗知说。

企业复工复产提速

为了将疫情造成的损失降至最小,加快企业复工复产成为当务之急。3月份随着武汉疫情得到控制,企业复工复产明显提速。

目前武汉大企业基本复工,复产率在提升。

武汉市是全国重要的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和生物医药产业生产基地,在这些领域的一批龙头企业率先复工复产。

在武汉的东风本田、上汽通用、东风乘用车、海尔、格力、美的、烽火通信、长飞光纤、冠捷显示以及华为、富士康等14家龙头企业及1064家配套产业链企业协同复工。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党蓁介绍,截至4月4日,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开工2853户,开工率97.2%,员工到岗42.9万人,到岗率60.5%,规上工业企业用电量已恢复到去年同期八成以上。从龙头企业看,全市25户5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开工。东风本田、武钢有限、湖北中烟等重点企业产能利用率达到或超过100%。

武汉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达60.8%。截至4月4日,武汉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复工复业2810家,复工率93.2%。

叶青发现,武汉街头一些发廊开始营业,一些小餐馆在做卫生。随着全市解封,越来越多的街头小店开始营业。

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也开始复工,想方设法活下去,甚至提升产能。

武汉宝久创美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海涛告诉第一财经,公司在3月23日开始复工,经过两周时间产能恢复到年前水平。受疫情影响,公司今年销售额不会增长,甚至会下滑百分之二三十。为了减轻疫情损失,公司与供应商正在协商采取特殊销售策略来增加销售,顺利的话可以完成年初设定目标。

困难也是客观存在的。武汉圣禹排水系统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许超雄告诉第一财经,公司在3月11日开始复工,但由于上下游企业复工有限,公司产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恢复。这次疫情对公司销售影响大,除了停工停产损失外,目前公司去外地招投标时,个别地方因为担心公司人员或货物携带病毒,口头建议不要去投标。

武汉小码联城科技有限公司商务经理胡英则说:“我们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出行服务,疫情期间公共出行业务基本停运,收入锐减为零。现在一些公共交通逐步恢复,但预计难以恢复正常水平。”

罗知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目前总体来看武汉企业复工进度较快,这让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减小。武汉不同复工速度下复工期间制造业的产值损失不同,比如以21天完成复工,武汉制造业产值损失约152亿元,如果复工延长至49天的话,这一损失将扩至355亿元。

贾康表示,目前武汉复工复产态度很积极,一方面要防止疫情反弹,另一方面要借鉴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做法,加快复工复产。

投资、消费齐上阵

“武汉应该乘势把疫情冲击的‘前低’,转为解封发展的‘后高’。而经济的恢复肯定要靠投资来拉动。”贾康告诉第一财经。

罗知认为,政府能够弥补的第一项损失,是停工期间的部分固定资产形成的损失。现在武汉已经开始恢复重大项目、重大基建,准备把停工期政府投资的部分(占固定资产形成的 48.1%)弥补起来。乐观情况下,停工期的政府投资 9成可以恢复。

武汉市发改委主任孟武康介绍,截至4月4日,全市亿元以上重大项目累计已复工1006个,复工率为75.9%,总投资23955.2亿元。力争1326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在4月中旬全部复工。

另外,武汉加快推动新建项目开工,近期将举行全市集中开工活动,预计全市新开工亿元以上重大项目79个,涉及重大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总投资达到1578亿元。

党蓁表示,将抢抓国家加大“新基建”力度的机遇,争取更多5G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项目落地武汉。

提振消费也在同步推进。

罗知发现,武汉身边朋友家人虽然目前都可以出门去商场、超市购物,但由于顾虑,基本没人出门买东西。国外疫情爆发后,全球需求也在萎缩。

为了刺激消费,武汉市拟在4月20 日至7月31日间,财政投入5亿元,专门用于消费券的投放,以刺激市民和外地游客在本地实体店消费。阿里巴巴、美团点评和腾讯等3家电商企业配比投放价值18亿元的平台消费券和商户消费券。

罗知认为,由于消费有乘数效应,政府每发放 1 元的消费券,可以拉动武汉市内消费约 1.708 元。

在提振消费方面,罗知建议,在保证“房住不炒”前提下,武汉可以在房地产政策方面有所放松,比如加快、加大武汉的旧城区改造,适度降低预售条件和预售资金监管留存比例等。还可以通过减免购置税等办法刺激汽车消费。

寻求中央政策支持

武汉市推进复工复产工作晚于其他地方,复工复产中遇到的困难也远大于其他地区。目前当地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政策,以尽力挽回损失。

在落实国家政策基础上,武汉出台了支持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的二十一条措施、金融支持疫情防控服务企业发展十五项措施、社会保险援企稳岗七条举措等支持政策,通过联合金融机构建立首期200亿元纾困资金、贴息补贴、减费缓缴等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平稳发展。

但不少专家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武汉乃至湖北想要尽快恢复正常经济社会秩序,还需要中央给予更多支持。

不久前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明确表示,要加强对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制定专项支持政策,帮助湖北解决财政、融资、供应链等实际困难,支持湖北做好援企、稳岗、促就业、保民生等工作。

罗知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她主持的企业调研发现,武汉中小民营企业生存艰难,3 成以上民营企业有倒闭的风险,即使生存下来的企业也面临较大的经营困难。建议向中央申请更有力度的减税政策。

此前国家出台的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中,专门向湖北有过倾斜。罗知建议,可以考虑在 1~2 年内,对武汉小规模纳税人继续实施免征增值税的优惠政策,并减免企业所得税,减收武汉民营企业的土地增值税。可以延长武汉民营企业职工社保免缴期限至 12 个月,延长武汉民营企业的公积金缓交期限至 12 个月。

罗知还说:“在 2~3 年内对武汉市政府给予重疫区过渡期财力补助,增加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帮助武汉市政府恢复财力,保障武汉市政府职能的正常运行。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考虑给企业退税和发放各类补贴。”

叶青也认为,湖北对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依赖度高,疫情冲击下今年二三月份财政收入极少,需要中央加大转移支付支持力度,并在专项债额度、大项目支持方面有所倾斜。为了缓解企业资金紧张,银行贷款、政策性金融也应向湖北倾斜。

贾康认为,疫情给武汉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但不可能扼制武汉正蓄势腾飞的大趋势。武汉应该更多地强调解放思想、振作精神,要以人为本考虑抚慰伤痛、改善民生,在中长期视野之内,坚定不移地通过制度创新带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潜力释放、活力涌流,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 优化城市治理,稳固占据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位置,力争在开创新局面中领跑。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