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全球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报告:疫情致日本上市公司至少损失170亿美元,破产激增

第一财经 2020-05-07 14:05:45

作者:潘寅茹    责编:冯迪凡

因疫情破产的日本企业在不断增加,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小企业。

日本东京商工研究机构(TSR)近日最新出炉的两份报告,揭示了疫情对日本企业的冲击。

在一份对3778家日本上市公司的调查显示,由于疫情导致的产业链中断、旅行禁令以及“紧急状态”影响,上述上市公司的市值已至少损失了170亿美元(约合1.8万亿日元)。

与此同时,由于隔离措施造成的消费需求减少,已导致一些企业资金周转愈发困难。因疫情破产的日本企业在不断增加,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小企业。

此前,日本首相安倍已宣布,将原本于5月6日到期的全国紧急状态延长到5月31日。日媒与日本社会调查研究中心的民调显示,66%的受访者对日本政府延长紧急状态的决定表示支持。

据日本广播协会(NHK)电视台统计,截至当地时间6日晚,日本新冠病毒感染者累计已增至15477人,死亡人数为577人。

疫情导致的破产激增

TSR的最新数据显示,4月,因疫情导致已宣布破产或正在办理破产手续的公司激增,其中多为旅游业与食宿行业的中小企业。

该机构的调查显示,疫情至今,日本破产的企业数量已达114家。截至2月底时,仅有2家企业宣布破产,到3月底这一数字为25家。而随着疫情的蔓延,进入4月后,安倍政府采取更严格的隔离措施,因疫情破产的企业数量飙升。

上述114家破产企业分布在日本47个都道府县中的35个,其中一半为小企业。

就行业来看,26家为住宿业,约占22%,为破产企业最多的行业;其次是16家餐饮企业(14%);10家为纺织业关联企业(8%)。如果以地区划分来看,关东地区破产企业数占整体的3成多,达38家;之后依次为中部地区18家、近畿16家、北海道11家、九州10家。从具体的都道府县来看,东京都最多,达26家;静冈县与大阪府各7家;兵库县6家;新潟县和爱知县各5家。

114家破产企业中,负债额1000万日元以上的有102家。低于大型破产标准10亿日元的有82家,其中57家不足3亿日元。此外,不属于此次破产统计范畴的、负债额不满1000万日元破产企业仅4月便超过50家。

目前,已在4月30日通过的政府2020年度补充预算就包含了对中小企业的支援。5月1日起,因疫情导致收入减半的中小企业可最多获得200万日元的“持续性补贴”。民间银行和信用金库也开始处理实际上无利息、无担保的紧急贷款。

不过,TSR认为,随着“紧急事态”的延长且入境措施短时间内不会放宽,不仅会进一步削减国内外游客的数量,同时还会导致破产企业数量进一步增加,“尽管政府已陆续出台相关支援政策,但企业依旧很难评估合适开始偿还贷款,毕竟疫情依旧充满太多未知。”

上市公司损失至少170亿美元

同期,TSR另一份针对上市公司的调查指出,在日本的3778家上市公司中,有36.7%披露了截至4月16日疫情对业务的影响情况。

其中,240家企业下调了销售额预期,总计下调1.8万亿日元(约合170亿美元);净利润预测总计下调了1.48万亿日元。240家企业中,有40%是受到疫情导致的供应链中断以及销售额下降影响的制造业企业;35%则是受消费疲软影响的零售行业与服务业。

另有510家上市企业表示,目前尚难评估疫情对企业销售等方面的影响,因此仍处于“观望中”。

了业绩方面的影响,疫情还打击了不少正在等待IPO(首次公开募股)的日本企业。统计显示,截至4月20日,已有14家日本企业取消了IPO计划,超过2001年美国“9·11”事件以及当时科技股泡沫破灭后的纪录——2001年10月,日本企业取消IPO的数量为13家。

松井证券(Matsui Securities)资深市场分析师洼田朋一郎(Tomoichiro Kubota)认为,很多企业暂时推迟IPO,是因为目前不能以他们想要的价格上市。日本证券市场研究部经理Koichi Nosaka则表示:“疫情导致IPO数量减少,这一事实令人担忧。不过,这可能有助于改善日本新兴股市的供需平衡。”Nextone(7094.T)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公司是一家音乐版权和数字内容的管理公司,3月进行了IPO。自3月30日上市以来,其股价几乎翻了两番,从1700日元的IPO价格升至6630日元。

此外,受疫情影响,越来越多的公司推迟公布财报,到目前为止总数已达54家。

TSR报告认为,疫情不仅对民众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企业也受到波及,“疫情暴发后,经济和民众生活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恢复正常,这种不确定性使得投资者很难评估公司的盈利能力并确定公允价值。”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