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壹快评丨后疫情时期防范和治疗心理“病毒”更加重要

第一财经 2020-05-20 15:56:25 听新闻

作者:李攻    责编:任绍敏

全世界都要清醒认识到,这是新冠病毒带来的另一场战役,公众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社会共同应对。

自疫情暴发以来,社会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很关注,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常态,社会大众因为疫情造成的精神健康问题又浮出了水面,需要引起充分重视,否则,其带来的危害并不比病毒本身小。

近日,联合国发布了“新冠肺炎疫情与精神健康”政策简报(下称“报告”)。其中的数字不免让人吃惊:疫情导致心理压力增加的人群比例在中国为35%、伊朗为60%、美国为45%。这个数字不但包括患者本身,还包括他周围的人,甚至是并不相干的人。

笔者身边就有一个心理因为疫情受到严重损害的个案。这位50多岁的女士从疫情暴发后就在家自我隔离,从1月末到5月初几乎没有下过楼。5月初,在亲属的劝导下回农村老家休养,希望新鲜空气可以舒缓她的心情,但她仅在老家住了一晚就又重新回去自我隔离。

她一直怀疑自己感染了病毒,十分惧怕传染给别人,成了“罪人”。或者有人会建议,让她做个病毒检测,证明没事不就可以了吗?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即使检测没事,她也会因为检测过程接触了人,又具有了新的感染风险,从而重新把自己封闭起来。

看起来不好理解,但事实上就是这样。她自己也说:我知道我是没事的,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是走不出来。

这位女士被诊断为焦虑型抑郁症,病情已经比较明显。还有更多的情况发生在人们周围,比如有的人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现象,情况严重会导致身体健康问题,比如头痛、胃痛,以及其他方面的身体异常。这些症状不明显的群体体量更大,只是未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他们也不会想到自己心理出现了问题。

有专家指出,新冠病毒引发的精神与心理疾病并不容易医治,它需要长期的康复,而且还不一定有效,必须对这个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全世界都要清醒认识到,这是新冠病毒带来的另一场战役,公众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应对。

要应对这场后疫情时期的重要问题,就要在疫情防控新常态下给公众一个相对宽松的心理环境。造成人们心理负担巨大进而致病的原因很多,例如每天充斥的大量疫情信息,小区大门严格的防控措施等无疑是重要方面。新常态下,国内疫情只是偶发散发病例,一天出现两三例是比较正常的现象。医学专家也指出,病毒可能在较长时间内伴随人们的生活。这种情况下,适合采取外松内紧的策略。思想上不麻痹,行动上更加缜密,但不适宜采取直接封城等极端措施。这对复工复产复学也十分不利。现在采取的一些极端措施,看起来是负责任的,其实并不然。

再就是必须加大精神健康方面的投入。正如上述联合国报告所指出的,目前世界各国对于抗击疫情引起的精神和心理问题重视不够,在资源上的投入也不够。拿我国来说,专家指出,精神科医生数量严重短缺,全国仅有两万名精神专科医生,有的省份只有几十名,有的地级市只有几名精神科大夫,已无法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精神卫生服务需求。如果在疫情之后,有精神和心理问题的人进一步大幅增加,就更凸显医疗资源的不足。现在,一些精神科专家的号已经很难挂上,病人需要一周、甚至两周之后才有就诊机会。

另外要说的是,无论是心理压力很大的人,还是其亲属都必须对此高度重视。要克服“精神病”的心理认识,不要以为这是件很丢人的事。其实,患有心理疾病的群体十分巨大,已经成为一个正常的社会现象。《2017年中国城镇居民健康白皮书》显示,73.6%的人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16.1%的人存在心理问题,中国抑郁症患者已超过4000万人。

讳疾忌医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很多人认为自己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慢慢恢复,但严重点说,所谓的自我调节可能是一个病情不断加剧的过程。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办,这才是科学有效的路径。

(作者系第一财经评论员)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