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核心城市带动区域快速崛起,长三角这四城科创人才流动趋平衡

第一财经 2020-06-11 21:51:06 听新闻

作者:金叶子    责编:杨志

长三角“极点”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效应逐步显现,二、三线城市人才集聚效应持续增长。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深入实施之年,区域协同创新将如何加速推进?资源共享、成果共用的现状以及未来趋势如何?

2020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召开期间发布的《2020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下称“报告”),给出了答案。

该报告由一市三省科研机构共同完成,从资源共享、创新合作、成果共用、产业联动、环境支撑5项一级指标、20项二级指标,统计分析了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发展趋势。

报告显示,近年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总指数得分从100分(基期)增长至204.16分,较2010年翻一番。

协同创新总指数翻一番

报告以2010年为研究基期,计算得出了 2010~2018年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发展情况。

从同比增速看,该指数时隔五年再次突破两位数增长。从分项指标看,资源共享增幅最大,年均增速达到10.32%;创新合作指标增长水平居第二位。

报告课题组副组长、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张宓之博士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称,构建协同创新指数体系,能充分发挥区域创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提升长三角区域协同策源能力。

比如,资源共享反映的是长三角创新资源的集聚和共享;创新合作不仅是高水平科研资源和人才互动的体现,也是长三角联合区域优势资源聚焦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科学研究的重要表现。

近年来,长三角区域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合作不断突破,创新合作水平得分从2010年的100分上升至217.51分,年均增速达10.2%。

 

研发人员流动“高位运转”

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人才的流动在长三角区域也显示出“高位运转”的趋势。

报告显示,2018年长三角每万人拥有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60.06人/年,同比增长4.75%,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1.4人/年。

从总规模发展方面看,长三角R&D人员全时当量从2010年的73.84万人/年增长至135.36万人/年,年均增速7.87%。一市三省中,浙江R&D人员全时当量同比增长15%,增速位居首位;上海、江苏、安徽同比增长依次为2.55%、0.05%、4.77%。

从研发人员分布看,区域呈现由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合肥等核心城市构成的多极化人才集聚中心。

2011至2018年间,作为一市三省核心城市,上海、南京、杭州、合肥之间科技人才流动总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2012年,流动总量较低;2013至2016年,四城市之间人才流动达到峰值,年科技人才流动均在9万以上。

2014~2018年,四个核心城市科技人才流动比较均衡。科技人才流动总量方面,上海和杭州成为科技人才净流出城市,4年间累计净流出1911和1818人,为长三角创新合作作出更大的贡献。

南京和合肥为科技人才净流入城市,4年间累计净流入分别为2771和958人。

4个核心城市之间的科技人才流动波动较小,城市之间的创新吸引力不断平衡。从局部流动看,上海和南京之间人才流动性最强。

2011~2018年,上海和南京每年迁入迁出的科技人才总量各占到四城之间流动人数的30%左右。由此可见,在上海与南京之间的城市,即沪宁主干线上获得的人才流动溢出效应最强。

长三角“极点”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效应逐步显现,二、三线城市人才集聚效应持续增长。

以徐州、盐城、扬州等城市为代表的苏中北区域;以杭州、绍兴、金华等为代表的浙中东地区;以蚌埠、滁州、合肥、芜湖为代表的皖东地区均快速崛起。

近沪城市,如苏州、嘉兴、无锡、常州长期以来人才集聚效应显著。

地区差异呈逐步收敛态势

在研发投入方面,长三角研发经费投入显著提升。2018年长三角总体R&D投入强度为2.81%,高于全国的2.14%。

其中,上海R&D投入强度为4.16%,居首位;江苏和浙江分别为2.7%、2.57%;安徽R&D投入强度为2.16%,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长周期、高强度的基础研究投入是长三角区域协力攻克关键性核心技术的关键所在。高校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一市三省的投入也明显增加。从基础研究投入占科研经费投入的比重来看,2018年长三角区域这一比重为46.26%,相比2010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

张宓之说,长三角地区高校及科研院所科研经费投入的地区差异呈现逐步收敛态势。2011~2016年,长三角地区高校及科研院所科研经费投入地区差异指数从0.0726增长至0.1275;2016~2019年持续稳定在0.125左右。

技术市场成交额现“突破增长”

在技术合作方面,2010~2018年,一市三省间合作申请PCT(有关专利的国际条约)专利呈波动增长态势。

从合作关系看,上海和江苏之间合作申请PCT专利数量最多;其次是上海与浙江之间。

从专利转移方向看,长三角城市间专利转移网络的空间联系日益密切。2010年,长三角专利转移以上海输出至三省为主;到2018年,则出现多元化趋势。

整体上看,长三角城市群东部与南部地区联系更为密切,呈现“东稠西疏,多核带动”的空间格局。

在技术市场成交金额方面,上海与苏浙皖技术市场成交金额从33.8亿元增至172.8亿元,2018年比重为48.1%;江苏与沪浙皖技术市场成交金额次之;浙江与沪苏皖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也呈现“突破增长”的态势;安徽与沪苏浙技术市场成交额,从3.6亿元增长至37.3亿元。

制图/张逸俊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