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通货币传导各种堵点,刘鹤给金融系统划了这些重点!

第一财经 2020-06-18 17:16:26 听新闻

作者:杜川    责编:林洁琛

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我们仍面临经济下行的较大压力,但形势正逐步向好的方向转变,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6月18日,在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上,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书面致辞中表示。

面对百年不遇的全球突发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在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方面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各类经济指标已出现边际改善。

央行数据显示,5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为12.5%,比上月提升了0.5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新增贷款1.48万亿元,同比多增2984亿元。此外,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其中制造业增长5.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环比提高5.87%。

在论坛的开幕致辞中,对于今年金融体系的重点工作,刘鹤还从货币政策、改革开放、服务实体经济等多个方面做了重要阐述。

短期降准概率有多大

“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从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加强逆周期调节,坚持总量政策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全力支持做好‘六稳’、‘六保’工作。”论坛致辞中,刘鹤这样定调货币政策。

近期,财政部安排了三期抗疫特别国债发行,第一、二期于18日招标,发行总额共计1000亿元。根据Wind资讯显示,5年期、7年期抗疫特别国债中标利率分别为2.41%、2.71%,边际中标利率分别为2.52%、2.82%,投标倍数分别为2.50、2.76。

配合特别国债的市场化发行,对于接下来货币政策走向,市场呈现出两派观点:一是,央行通过开展28天或其他期限逆回购对冲市场流动性;二是,通过降准等工具,释放中长期流动性。

17日晚召开的国常会提出,综合运用降准、再贷款等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这使市场对于短期内再次降准的预期升温。

值得注意的是,18日,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200亿元逆回购操作,其中500亿元逆回购为7天期限,700亿元逆回购为14天期限,14天逆回购中标利率为2.35%,较此前下降20个基点。

此举被市场看作是对冲特别国债发行,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按照近年规律,在国常会发声后两周内,降准大概率落地。而央行此次重启14天期限逆回购后,短期内降准概率还有多大?

“从空间来看,考虑到今年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地方政府专项债、特别国债等发行期间可能会对流动性有一定压力,发行后要尽快运用出去,又会向市场投放流动性,所以今天有两期特别国债发行,但并没有采取降准措施。”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分析称。

不过,温彬认为,考虑到7月份,1万亿元的特别国债要全部发行完,地方政府专项债后续也还有1万亿待发规模。总体看,尽管央行通过短期市场流动性补充,来维持市场稳定,但是从降低资金成本的角度考虑,还是有必要降准,使债券发行成本保持较低水平,使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形成合力。“下阶段降准、包括定向降准、降息还是有空间和必要。”

关于降准的提法,此次国常会表述为:“综合运用降准、再贷款等工具”,而以往的提法则是:“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抓紧出台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措施”等。

华泰证券研究所固收首席分析师张继强认为,降准会缓解债券市场的悲观情绪,但资金面再回到4月份的宽松状态可能并不现实。

陆家嘴论坛中,央行行长易纲表示,今年以来,在抗疫中全力保市场主体等方面,央行通过数量型的货币政策工具,扩大总量供给,重点解决融资难问题。展望下半年,货币政策还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预计带动全年人民币贷款新增近2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将超过30万亿元。

易纲同时强调,疫情应对期间的金融支持政策具有阶段性,要注重政策设计激励相容,防范道德风险,要关注政策的“后遗症”,总量要适度,并提前考虑政策工具的适时退出。

疫情不减金融开放力度

开放已成为中国鲜明的旗帜。虽然疫情加快了全球经济金融格局调整变革,但中国金融开放进程力度不减。

刘鹤在陆家嘴论坛致辞中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出台和落实金融改革开放举措,保护在华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应创造条件和氛围,排除干扰,共同落实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中央政府将坚持‘一国两制’,支持香港发挥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作用,切实保护各国在港企业和投资人权益,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

自金融业对外开放系列措施发布以来,金融开放不断加速提效。近期,外资银行准入门槛放宽,取消在华外资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业务范围限制等政策相继出台实施。

温彬认为,未来,金融对外开放将会继续有序推进,外资参与境内市场和内资参与境外市场的规模和程度会随之不断扩大。此外,金融机构开放力度也将加大,在深入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快落实降低准入门槛和持股比例、放松业务限制等已宣布政策的同时,相关配套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将会及时跟进。

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开放的同时对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

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在论坛中强调,我国市场制度在是否允许证券名义持有和多级托管、结算交收方式、信息披露、会计准则等方面与国际规则存在差异。结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实际需要,下一步,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将推动相关部门,支持上海在金融法律和规则体系方面,更多地先行先试,加快高质量金融法律的供给,加快与国际接轨,形成高质量的金融营商环境。

温彬提出,要提升金融风险防范力度,强化宏观审慎与逆周期调节,熨平金融顺周期波动,防范跨市场风险传染。要强化监管,加大对金融乱象的惩治力度,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和金融创新做出快速响应,提升风险识别、应对与处置的能力。

着力打通货币传导各种堵点,创新金融产品

疫情发生以来,系列措施“精准灌溉”,向受疫情影响的中小微企业输血,助力稳住经济基本盘等工作。

在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刘鹤强调,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适应各类市场主体需要,着力打通货币传导的各种堵点,创新金融产品,优化金融结构,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信用贷款、制造业贷款比重。

让金融机构、实体企业共生共荣,17日国常会强调,要推动金融系统全年让利1.5万亿元。

易纲表示,今年以来,金融部门向企业让利,主要包括三块:一是通过降低利率让利;二是直达货币政策工具推动让利;三是银行减少收费让利。预计金融系统通过以上三方面今年全年向企业让利1.5万亿元。

温彬认为,金融机构让利1.5万亿不仅有空间也有必要。强调合理让利,实际上银行还是要保留一定的利润,未来银行不良贷款可能会增加,核销不良贷款等都需要银行保持一定的利润空间。

根据银保监会数据,2019年全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2万亿元,大型商业银行净利润超过1万亿元,占整个商业银行净利润的一半。需要注意的是,在实体经济疲弱的情况下,银行高增长较难持续。专家认为,需要理性看待银行盈利问题,未来商业银行盈利增长面临巨大考验。

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佩珈表示,今年以来,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盈利质量不断下降。2020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已收窄至2.1%的历史较低水平,仅高于2017年前三季度水平(分别为2.03%-2.07%);另一方面,不良资产上升压力加大将带来巨大的利润消耗压力。考虑到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和经济周期发展不完全同步,未来随着信贷规模的继续大幅增长以及不良贷款风险的持续暴露,商业银行将面临巨大的利润消耗压力,包括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带来的资本计提和不良资产拨备计提和利润冲抵等,因此保持银行盈利增长有利于“以丰补歉”,从这个意义看,过去一段时间银行利润保持增长有一定合理性,需要理性看待。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