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千亿抗疫特别国债较低价成功发行,财政央行联手呵护市场

第一财经 2020-06-18 21:30:05 听新闻

作者:陈益刊    责编:胥会云

财政部将充分考虑现有市场承受能力,适当减少六七月份一般国债、地方债发行量。

多方支持下,备受市场关注的首批1000亿元抗疫特别国债成功发行。

6月18日,财政部成功发行了500亿元5年期抗疫特别国债,票面利率为2.41%;发行了500亿元7年期特别国债,票面利率为2.71%。两者均较前5个交易日二级市场平均收益率低13个基点,符合债券市场预期;投标倍数分别为2.5倍、2.76倍,投资者认购积极踊跃。

财达证券总经理助理胡恒松告诉第一财经,抗疫特别国债为记账式国债,这次发行利率较低,发行较为顺利,获得市场大力支持。这与近期经济逐步企稳向好,以及此次特别国债的抗疫属性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展示了金融机构支持抗疫的决心。

“抗疫特别国债票面利率比普通国债要低,有利于降低国债发行成本,更好地将资金用于抗疫。这显示了市场对中央政府发行抗疫特别国债来抗击疫情有信心,也说明资金相对比较充裕。”中财-鹏元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执行所长温来成对第一财经分析。

抗疫特别国债是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由中央统一发行的特殊国债。不同于普通国债,抗疫特别国债不计入财政赤字,但仍然纳入国债余额限额。这次抗疫特别国债明确将筹资全部转给地方,主要用于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相关支出。

财政、央行联手稳定市场预期

在特别国债发行当天,为维护半年末流动性平稳,中国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共计1200亿元的7天和14天期限逆回购操作。其中14天期限操作为2月10日以来首次开展,利率降低20个基点。当日有800亿元逆回购到期,央行实现净投放400亿元。

市场人士分析,重启14天期逆回购是为了配合特别国债的发行,进行流动性调节,防止季末流动性紧张。

千亿抗疫特别国债成功发行,为接下来9000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发行铺开道路。

6月23日,财政部将发行700亿元10年期特别国债。如此大规模抗疫特别国债密集发行,一些市场人士担心会造成资金紧张,或引发利率上行。

财政部国库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抗疫特别国债将从6月中旬开始发行,7月底前发行完毕。为保障抗疫特别国债平稳顺利发行,财政部将充分考虑现有市场承受能力,按照大体均衡的原则,尽可能平滑各周发行量,稳定市场预期。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为保障抗疫特别国债平稳顺利发行,财政部将充分考虑现有市场承受能力,加强与一般政府债券发行的统筹,适当减少六七月份一般国债、地方债发行量,为特别国债发行腾出市场空间。

另外,财政部还将加强与人民银行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为特别国债发行创造良好市场环境。

按照此前计划,6月19日承销团机构向投资者分销抗疫特别国债,个人投资者也可以购买。

财政部国库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与一般记账式国债相同,抗疫特别国债不仅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市流通,还在交易所市场、商业银行柜台市场跨市场上市流通。个人投资者可以在交易所市场、商业银行柜台市场开通账户,参与抗疫特别国债分销和交易,具体可以查询相关场所的交易规定,或咨询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等开通记账式国债柜台业务的银行。

抗疫特别国债以国家信用为担保,安全性极高几乎没有任何偿付风险,不过低于一些银行同期存款利率,收益相对略少。此外,抗疫特别国债流动性比定期存款好。

上述负责人表示,抗疫特别国债与一般记账式国债相同,不可提前兑取,可在二级市场交易,交易价格根据市场情况波动,盈亏由投资者自负。

6月23日,上述首批1000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将上市交易。

万亿资金全部给地方

为了支持地方做好“六保”工作,这次抗疫特别国债筹集的1万亿元资金全部转给地方。

近日,财政部预算司司长李敬辉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财政部已经制定了抗疫特别国债资金管理办法。考虑到抗疫特别国债是由中央财政统一发行并支付利息,带有一定的财力补助的性质,为了体现地区间的公平,财政部主要按因素法切块到省级财政部门。省级财政部门按照财政部规定的使用范围和“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自主落实到市县基层和具体项目。省级财政部门报财政部备案同意后再下达到市县。

目前一些地方正积极申报抗疫特别国债项目,资金投向公共卫生设施、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市政设施、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交通基础设施等6大领域。

李敬辉表示,抗疫特别国债资金主要用于有一定资产收益保障的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的相关支出,包括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财政贴息、减免租金补贴等。不过各地可以在分配的额度内按照一定的比例预留机动资金,解决基层特殊困难的急需资金需求。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