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全球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二季度全球并购总额创近17年新低,专家:恢复到疫前水平或需几年

第一财经 2020-07-22 19:30:17 听新闻

作者:高雅    责编:盛媛

报告称,在2020年第二季度全球前50大并购交易中,美国收购方占17项,中国收购方占11项。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第二季度的全球并购交易额急剧下跌。根据富而德律师事务所今年第二季度的全球并购市场报告(下称“报告”),4~6月,全球并购交易额为3186亿美元,创下自2003年三季度以来的历史新低。

同时,报告称,在今年二季度的全球前50大并购交易中,美国收购方占17项,中国收购方占11项。而今年第一季度,美国收购方占24项,中国收购方占1项。

富而德全球并购业务联席主管安伟斌(Robert Ashworth)称,总体来看,未来以中美两国为首的并购趋势会继续。作为全球第一大和第二大经济体,中美将一直是并购市场上最活跃的两个国家。

疫情暴发后出现了许多变化,未来的并购交易更多地将发生在国内市场,国际上的并购会有所减少,原因是有一些国家政府收紧外国直接投资(FDI)法规,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安伟斌解释,“中国公司将来可能更多地会探索国内的并购机会,或者在相对友好的国家进行投资,比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一些亚洲国家。美国公司也会类似地在国内探索机会,在制造业或物流等领域缩短供应链。”

政策收紧成主要负面因素

安伟斌认为,一些国家收紧了对FDI的政策成为全球并购市场收缩的最主要负面因素,一些政府对于外商投资限制方面的规定和定义也变得更加宽泛。例如,澳大利亚以及西班牙等国在FDI上大幅收紧政策,日本和德国也扩大了对外国投资审查的范围。

不过,富而德中国区合伙人王庆认为,目前FDI的收紧趋势有短期和长期的因素。短期来看,疫情造成一些国家的资产大幅度缩水,许多公司由于缺乏资金和现金流急于将自己的公司以很低的价格卖出,这就给外部的投资者提供了抄底的机会。因此,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家已经推出新措施限制这一现象,避免外国投资者利用新冠肺炎疫情的状况以很低的价格抄底该国较有价值的资产。这种收紧是出于地缘政治方面的考虑,还涉及到国家安全、数据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因素。

疫情过后,这些短期因素会消退,但是长期因素可能还会继续存在。这就意味着外资审核未来会变得更加有区别性,比如说欧美国家之间的并购相对来说可能比现在更放松,但是非欧美国家的投资人则会受到更严格的审核。” 王庆说。

此外,一些政府在第二季度并购市场上的角色也更为凸显,通过救市成为多桩大型交易的收购方。比如,汉莎航空接受了90亿欧元的德国政府救助计划,使德国经济稳定基金获得了该公司20%的股份,该交易以51亿美元的成交额成为二季度全球第十大交易。法荷航、英国航空公司和西班牙国家航空公司也获得共计数十亿美元的资金。

但安伟斌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虽然目前一些政府对航空公司的救助屡见不鲜,但这种救助更多是一次性的,并不会成为趋势性的现象。

报告还称,在疫情危机中,较快走出封锁或能更有效地遏制疫情的国家的企业表现更佳。除中国在第二季度前50大交易中的占比上升外,日本企业和韩国企业主导的并购交易也有攀升趋势。

全球并购市场恢复到疫前水平或需要几年

安伟斌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一些必要的交易不会消失,总体而言,全球并购市场在疫情后会呈现非常缓慢复苏的态势,因此不会呈现出“V”形或者是“U”形的复苏,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或许需要几年的时间,因为经济周期、一些政府对经济的封锁以及灵活工作制等因素都会产生影响。“想要并购市场恢复正常,可能不是以月计,而是要论年来计算。”他称。

安伟斌认为,收购方往往会青睐具有可预测性、在经济复苏后能较快增长的行业。比如,未来在科技、游戏、电商、医药、生物科学等领域发生的并购将会增多。仓储行业也将成为并购交易的热点,因为疫情扰乱供应链的教训会促使大量行业希望缩短供应链的长度,或在物流中减少运输距离等。

王庆则对第一财经记者补充道,在疫情的影响下,并购市场涌现了许多具有吸引力的机会,尤其是一些新兴产业。“比如,一些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的确拥有较好的核心技术或者是非常有前景的技术,但因为企业较为年轻,现金流较为有限,又受到疫情的短期影响,出现了运营上的困难,这就是很好的并购机会,因为这些资产本身的基本面还是很优秀的。”王庆说,“不过,我们在市场上观察到一个趋势,尽管很多公司的现金流受到了影响,但仍不愿廉价出售资产,他们更偏向于成立一个合资企业或者战略联盟,这样不用自己单方面进行创新方面的投入,而是可以和竞争对手或有互补性的其他公司结成一个联盟,分享相关的资金,分担相关的风险。”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