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跨国药企业绩分化,辉瑞领跌

第一财经 2020-08-05 21:06:53

作者:林志吟    责编:胡军华

二季度中全球大流行的新冠肺炎疫情对跨国药企业绩造成的打击,已有所显现。

相比一季度,二季度中全球大流行的新冠肺炎疫情对跨国药企业绩造成的打击,已有所显现。

据第一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10家跨国药企相继公布了第二季度报表,其中,有6家公司二季度的收入出现下滑,这些公司分别是罗氏、赛诺菲、辉瑞、诺华集团、强生、拜耳。

6家跨国药企收入下滑

上述这些出现负增长的跨国药企,在第一季度里,多数业绩还呈现正增长,甚至有部分公司的业绩增速高于去年同期。

具体来看,受疫情影响,罗氏5月份的收入大降15%,这由此直接拖累了公司整个第二度的业绩,第二季度收入出现同比下降4%,这也是公司业绩首度出现负增长。但早在今年第一季度,罗氏的收入一度保持7%的增长。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影响,罗氏方面预计2020年全年业绩将保持中低个位数增长。

赛诺菲第二季的净销售额为 82.07 亿欧元,按照固定汇率来算,同比下降3.4%,其中疫苗、普药、消费者保健这三大业务的销售额出现下滑,分别同比下滑6.8%、12.7%和8.0%。

强生第二季度的销售额为183亿美元,同比下降10.8%,其中消费者健康和医疗器械的销售双双出现下降,其中医疗器械的全球运营销售额(不包括收购和资产剥离的净影响)的下降幅度更是达到32.5%。强生方面解释称,这主要是由于COVID-19大流行以及相关的医疗程序推迟导致公司的医疗器械介入的解决方案运用在减少。

诺华集团第二季度的净销售额为113.47亿美元,按照固定汇率来算,同比下降1%,不过,公司认为,疫情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有减缓趋势。“因疫情影响,患者就医次数减少,对药物的需求下降,导致公司药物销售额减少,但疫情影响的因素在本季度中后期有所缓解。”诺华集团表示。

辉瑞第二季度受到其向葛兰素史克出售消费者保健业务的影响,全球实现收入118亿美元,同比下降11%,该交易已于2019年8月完成,但如剔除此影响,全球收入总体下降3%。

拜耳方面,按货币和投资组合调整后(经汇率与资产组合调整后),2020年第二季度集团销售额下降2.5%,至100.54亿欧元。

记者注意到,除了前述业绩下滑的公司,也有在第二季度业绩保持正增长的,如阿斯利康、默沙东、艾伯维、渤健等6家。

其中阿斯利康表现得较为抢眼,缘于新兴市场和肿瘤领域新产品的表现,第二季度实现收入62.75亿美元,按照固定汇率算,同比增长11%。默沙东2020年第二季度销售额10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相比微涨2%,其中肿瘤药物销售也成为亮点,同比增长33%。艾伯维第二季度实现净收入104.25亿美元,在报告基础上增长了26.3%,大增背后,主要是缘于公司在5月份完成对艾尔建的收购。此外,渤健第二季度的收入也同比增长了2%。

带量采购考验药企

相比其他国家,中国的疫情蔓延在二季度逐渐得到了控制。然而,上述跨国药企中国市场第二季度的业绩反而出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如诺华集团第二季度中国销售额大增20%,达到6.25亿美元,大增的背后是因为诺欣妥和可善挺等重磅产品的上市。再如阿斯利康,第二季度的中国收入同比增长12%,达到12.43亿美元,其增长的动力也源于新产品销售增加,公司投入中国市场的新产品利普卓、与珐博进合作的罗沙司他以及降糖药恩格列净被纳入中国新版医保目录中,由此销量也得到增长。

相反,赛诺菲第二季度中国市场销售收入为6.27亿欧元,同比下滑了10.2%,背后则是由于受到中国带量采购政策的影响,这直接冲击到了公司原来在中国销售的几款核心产品收入,公司的抗凝剂波立维和降压药安博维,这两款产品虽然中标了2019年的带量采购,但遭到大幅降价,最后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均出现下滑。

再如拜耳,其在第二季度报表中透露,公司制药部门的销售额下降了8.8%(经汇率与资产组合调整后),至39.92亿欧元,其中因素之一是,中国实施的带量采购政策也大幅降低了公司产品的价格。

由中国医保局牵头的国家层面的带量采购正在进入第三轮中。在过去,由于中国仿制药质量水平总体偏低,难以与原研药在同一水平上进行公平竞争,这导致了屡屡在国外市场应验的“专利悬崖”现象,在中国市场却迟迟未发生。而带量采购政策则改变了这一局面,跨国药企过期原研药面临被中国本土仿制药加速替代的挑战,随之而来的是价格也面临极大冲击。

业界普遍认为,带量采购政策正在重塑跨国药企的销售模式,在中国通过依赖销售过期原研药实现稳定增长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了。这让各家跨国药企不得不加快调整内部组织架构或销售战略等,应对中国市场的变化。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