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蓝思科技借收购扩大苹果供应链业务

第一财经 2020-08-18 21:31:36

作者:止水    责编:钟强

蓝思国际以现金99亿元收购可胜科技(泰州)有限公司以及可利科技(泰州)有限公司各100%的股权

8月18日晚间,刚刚披露业绩大增的蓝思科技(300433.SZ)再下一城。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蓝思国际与苹果供应商可成科技于2020年8月18日签署了《股权买卖契约》,蓝思国际以现金99亿元收购可胜科技(泰州)有限公司以及可利科技(泰州)有限公司各100%的股权。

蓝思科技表示,目标公司的主营业务为手机金属机壳加工及组装,从事各类合金的生产、销售与研发。通过本次交易,将为公司进一步向下游供应链进行业务拓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7日晚间,蓝思科技披露了2020年半年度报告。公司超额完成上半年经营目标——实现营业收入155.6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7.05%;归母净利润19.1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322.42%。

满负荷订单释放业绩

“消费电子产品迭代迅速,能够紧跟各大消费电子品牌发展动态的产业链龙头股凭借技术、成本控制、企业管理的优势,往往具备了较高的业绩确定性。且该行业具有上下半年淡旺季较分明的特点。在订单饱满的情况下,企业的盈利能力逐季提升。”一位TMT行业分析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订单充足、需求旺盛是蓝思科技上半年业绩大增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蓝思科技的中小尺寸防护玻璃产品销售收入111.6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0.96%;大尺寸防护玻璃产品销售收入23.2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0.22%;新材料及其他产品销售收入18.5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9.01%。

此外,公司向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金额为119.9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8.19%。截至2020年6月底,蓝思科技各类产品在手订单金额达到192.47亿元。同时,蓝思科技预计,因下半年的行业旺季关系,订单需求会进一步增加。

天眼查显示,蓝思科技的主营业务覆盖视窗与外观防护玻璃、蓝宝石、精密陶瓷、触控模组、摄像头、按键配件、组装等。产品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穿戴等消费电子领域。

同时,公司还称,已与苹果、三星、华为、OPPO、vivo、小米、特斯拉、亚马逊等一众国内外知名品牌达成长期深度合作。

进入今年二季度以来,陆股通累计增持蓝思科技1346万股。截至6月30日,陆股通持股9606万股,占总股本2.19%,持仓市值约27亿元,为蓝思科技的第三大股东。

值得注意的是,蓝思科技的产能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订单,公司计划通过再融资扩产。8月1日公告显示,蓝思科技拟定增不超过13亿股,募资不超过150亿元,用于总投资164.77亿元的5个项目,包括工业互联网产业应用项目、智能穿戴和触控功能面板、车载玻璃及大尺寸功能面板、3D触控功能面板和生产配套设施,以及补充流动资金。蓝思科技预计,完全建成达产后,每年将新增营业收入131亿元,新增净利润18.28亿元。

短期调整无碍成长性释放

8月18日,沪深两市股指全天窄幅震荡,三大股指最终全部收红。沪指上涨0.36%,收报3451.09点,为2018年2月6日以来最高收盘价;深成指、创业板指分别收报13768.17点、2701.06点。

板块方面,光刻胶、消费电子代工、光模块等悉数下跌。业绩亮眼的蓝思科技、长盈精密亦未得到资金追捧。其中,蓝思科技跌1.58%,报30.97元。此外,苹果产业链的立讯精密(002475.SZ)、歌尔股份(002241.SZ)均收跌逾2%。

自下半年以来,TMT、消费电子等科技板块暂未崭露头角,不断消化前期透支的高估值。反观蓝筹行业,如地产、化工、交运、农林牧渔等板块,股价表现明显好于前期强势的医药和科技板块。

W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蓝思科技股价累计上扬84.96%,领涨消费电子板块。

7月1日至今,蓝思科技累计上涨11.48%,虽高于创业板指同期累计涨幅(10.78%),但却跑输上证指数(15.63%)。

在市场风格不断平衡的过程中,以消费电子为代表的科技成长股能否在下半年迎来又一轮上涨?

上投摩根基金经理李德辉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时间站在了成长股的一边,更愿意给具备高确定性的成长股高估值,是对未来成长逻辑的看好。而价值股、周期股尽管有一定估值低的优势,短期波动能带来一定收益,但从长期来看缺乏成长股持续向上的逻辑。”

无独有偶,对于科技股后市,汇丰晋信科技先锋基金的基金经理陈平表示,市场短期波动加大,但并不会改变科技长期向好的趋势,成长股的调整无碍未来的成长性。

他进一步说道:“与全市场其他的主要资产类别相比较,未来TMT成长股可能是最好的资产之一。美国和中国的经验都表明,长期来看,科技是长期跑赢大盘的行业。”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