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此刻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8月CPI调头向下,未来猪肉价格走势如何?机构这样说丨火线解读

第一财经 2020-09-09 13:46:32

作者:一财资讯    责编:罗懿

8月CPI涨幅下降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方面是食品分项环比上涨的势头减弱,另一方面是8月翘尾因素下降了0.7个百分点。
8月CPI同比增2.4% 专家:关注非食品类价格变化 需求已明显回升

8月CPI重回下行通道。

国家统计局9月9日公布最新数据显示,今年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4%,涨幅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4%,涨幅较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表示,8月CPI涨幅下降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方面是食品分项环比上涨的势头减弱,另一方面是8月翘尾因素下降了0.7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从环比看,8月食品价格上涨1.4%,涨幅比上月回落1.4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上涨1.2%,涨幅回落9.1个百分点;鲜果价格继续下降0.4%。不过,由于蛋鸡存栏量仍处低位,夏季产蛋率不高,加之临近开学和中秋,需求增多,鸡蛋价格上涨11.3%,涨幅比上月扩大7.3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表示,8月份,各地积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成效显著,市场供需总体平衡。据测算,在8月份2.4%的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2.1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0.3个百分点。

未来物价、猪肉价格走势如何?

数据显示,从同比看,受去年对比基数影响,8月猪肉价格上涨52.6%,涨幅比上月大幅回落33.1个百分点。

此外,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0年5月,国内猪肉批发均价下探至40.61元/公斤,6、7、8月猪肉批发均价逐步回升。截至8月31日14:00时,国内猪肉批发均价已升至48.42元/公斤。

那么,未来,猪肉价格会进一步上涨吗?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认为,空间有限。一方面,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持续稳健回升,供给恢复速率虽慢但已显著好于去年同期;另一方面,猪肉需求难以强于去年同期水平,“社交距离”影响下餐饮业零售额同比增速较难转正。

李超还提到,猪肉面临较大上涨压力时会触发政府进行中央储备冻猪肉投放,2020年已累计投放30次。且2020年猪肉的进口数量一直保持高位,额外的猪肉供给也有助于稳定猪价预期。

广发证券资深宏观分析师贺骁束则表示,全国生猪供给逐步恢复,但猪肉消费面临中秋国庆等季节性支撑,猪肉价格上行动能有望延续。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此前指出,目前粮食库存比较充足,粮食稳定有较好基础。中国已经连续5年粮食生产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库存比较充足。今年夏粮实现丰收,创历史新高,夏粮产量比上年增长0.9%。

“总的看,这些年农业投入逐步增加,粮食稳定有比较好的基础。全年食品价格保持稳定是有基础、有条件的。” 付凌晖说。

CPI或将快速回落

目前分析机构普遍预计CPI整体仍然呈现逐月回落态势。

民生证券宏观分析师顾洋恺认为未来三个月CPI或将快速回落。他分析称,去年8-10月,受猪肉价格上涨影响,CPI基数快速上升,但现在以猪肉为代表的食品价格或将进入下跌通道,这将对CPI形成拖累。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表示,之前CPI出现阶段性抬头主要是洪灾导致的运输受阻,但接下来几个月食品和非食品价格涨幅都会面临掣肘。

他指出,以食品方面的“大头”猪肉来看,生猪和能繁母猪的产能正在逐步修复,此轮猪肉上涨接近尾声,从非食品来看,国内居民消费需求提振仍是一个渐进过程,非食品价格上涨空间也很有限。因此,预计CPI将逐步趋于下行,今年全年CPI约增长2.8%,整体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

申万宏源分析师秦泰等则表示,展望年内后续月份,一方面基数因去年肉价的飙升而大幅走高,另一方面洪水导致的鲜菜供给不足、猪肉调运困难都是暂时因素,8月后有望快速消退……

对于PPI同比降幅收窄,统计局指出,这主要是因为市场需求继续恢复,原油、铁矿石和有色金属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延续上涨势头,带动国内工业品价格继续回升。

中信证券宏观分析明明团队报告指出,2020年至今的大规模货币投放并没有引起通胀明显上升,疫情得到控制后,中国经济的修复过程体现出了非常明显的结构性特征——生产强,消费弱;基建、房地产投资强,制造业投资弱;规模以上企业强,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弱。由于我国经济中小微企业、低收入群体占据较大的比重,一旦它们的预期和需求难以提振,那么通胀和经济增长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近期们已经可以看到小型企业与大中型企业PMI的分化、限额以上社零和限额以下社零的分化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的分化。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