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此刻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多项财务数据创新高,但小米还有这些问题待解……丨解财报

第一财经 2020-11-27 17:13:11

作者:市场零距离 ▪ 李燕华 ▪ 王雯    责编:赵伟

小米集团近日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多项财报数据创单季度成绩的历史新高。
多项财务数据创新高,但小米还有这些问题待解……

小米集团近日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多项财报数据创单季度成绩的历史新高。小米集团第三季度实现营收722亿元,同比增长34.5%,经调整净利润达到人民币41亿元,均创下单季历史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突飞猛进的同时,手机的平均售价却环比下滑了。

国泰君安国际投资咨询部TMT行业分析师陈杨表示,分业务来看,第三季度智能手机部分收入达到人民币476亿元,同比增长47.5%,环比增长50.6%。智能手机出货量4660万部,同比增长45.3%。在境外,小米智能手机突飞猛进。例如,根据Canalys数据,2020年三季度,小米在在西欧的总出货量同比增长107.3%,市占率达到13.3%。

但单机售价方面有所下滑,三季度小米智能手机全球ASP(平均售价)为1022.3元,同比增长1.6%,环比下滑8.4%。小米手机出货增加而ASP下滑的状况,也从侧面反映了,疫情下,消费者对于商品性价比的追求逐渐增加。

境内市场或已到天花板,主要盈利来源面临考验

陈杨指出,IoT(物联网)与生活消费品方面,小米三季度收入达到18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1%,增速较上一季度增加14个百分点,也说明公司业务正在逐步从疫情的影响中恢复。其中,小米境外IoT及生活消费产品收入同比增长56.2%,创单季历史新高。

互联网业务方面,三季度收入5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7%,增速相比上季度的29%大幅下滑。其中,广告业务收入33亿元,同比增长13.7%,而游戏收入为8亿元,同比下降1.9%,管理层表示主要由于复工复产后玩家游戏时长的降低以及公司和部分游戏厂商商业条款的调整。境外互联网服务收入达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75.6%,占整体互联网服务收入的12%,而境内收入则同比增长仅3.3个百分点,环比更是出现下滑。同时,境内互联网收入与月活用户的环比双降,令人不免担忧小米在境内互联网市场是否已经到达天花板。

陈杨表示,投资业务方面,小米三季度投资收益再创新高,财报显示三季度公司于利润表确认的投资收益达34.18亿元,同比增长104倍,占当季税前净利润的62.72%,同比增长了14.11个百分点。

盈利能力方面,互联网服务业务毛利占比为34.3%,同比下降6.3个百分点,而手机业务毛利占比则提升4.1个百分点至39.2%,上市以来,小米手机业务毛利占比首次超过了互联网业务。也正因如此,虽然小米三季度毛利同比增长23.53%达到101.7亿元,创历史新高,但整体毛利率却由去年同期的15.34%下滑至14.09%。

陈杨认为,总体来看,小米三季度表现亮眼,手机业务在境外高速增长,带动整体收入大幅增加,IoT及生活消费服务业务量价齐升,公司盈利能力迈上了新的台阶,但亮眼的业绩之下,公司盈利的重要来源——境内互联网业务增长的停滞,令人不免担忧公司能否持续保持增速。若公司未来的主要盈利来源由互联网业务转为手机硬件销售,其估值恐将受到一定影响。

多家机构将小米的目标价定于30港元以上

光大证券表示,后期倘若国内MAU(月活跃用户数)伴随手机出货如期提升,意味着公司通过手机出货带动互联网变现的商业模式重新走通、有望步入正向循环,提振中长期盈利前景,上调目标价至30港元。

太平洋证券点评小米Q3财报称,看好小米在IoT领域的先发优势,“手机+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战略的持续发力,以及实施双品牌战略之后智能手机业务有望实现份额稳步上升,看好公司未来在手机、IOT和境外互联网业务的同步发力。预计公司2020-2021年NON-GAAP(非通用准则下)每股收益分别为0.49和0.64元,对应2020-2021年经调整PE(市盈率)分别为47和36倍,上调目标价至33港元。

天风证券认为,中长期来看,在智能手机以及IoT等硬件持续导流的同时,小米持续深耕客户多维度提高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值,未来互联网业务有望成为公司新业绩增长点。预计小米集团2020-2021年净利润为120.1、144.13亿元,给予目标价29.87元/股,对应33.69港元/股。

招银国际表示,预计2021年小米在中国、欧洲高端市场的份额增长将有助于推动互联网变现,提高整体盈利能力。将2020-2022财年预测每股收益略微上调1-3%,以反映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快速增长和更高的毛利率,目标价上调至31.1港元。

编辑:李燕华 王雯 马盈盈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