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书记、部长一个月内三度调研,“环保垂改”还有哪些难题待解

第一财经 2020-12-14 10:37:15 听新闻

作者:章轲    责编:刘展超

与一般的、单项的、单纯的制度改革不同,环保垂改要动体制、动机构、动人员,是对地方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一项根本性改革。

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下称“环保垂改”)已到了最后的交账期,能否如期落实落地,目前仍有待观察。

书记、部长三度调研

201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十三五”时期全面完成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任务,到2020年全国省以下环保部门按照新制度高效运行。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从11月12日起,短短一个月内,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已先后赴广西、黑龙江、辽宁调研环保垂改并召开座谈会。

通过公开消息,这三次调研至少透露了两个重要信息:

环保垂改是“中央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工作要求”之一。孙金龙在调研时称,要“按照中央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工作要求,扎实推进环保垂改任务如期落实落地”。

根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今年8月27日的消息,今年8月,中央第十二巡视组向生态环境部党组反馈了巡视情况。巡视组说,生态环境部“推进深化改革存在薄弱环节”,要“全面落实党中央深化改革要求”。

生态环境部。摄影/章轲

 

另一个重要信息是,环保垂改正处在最后的攻坚阶段,交账的时间马上就到了。黄润秋在调研时明确表示,“目前,改革到了最吃劲的关键阶段”“确保如期全面高质量完成环保垂改目标任务”。

“底盘性”的制度改革

有环保专家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环保垂改”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底盘性”的制度改革。

这位专家分析说,与一般的、单项的、单纯的制度改革不同,环保垂改要动体制、动机构、动人员,是对地方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一项根本性改革。同时,环保垂改也涉及监测、监察、执法、许可等制度的重构。因此,垂直管理制度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治理制度。

为什么要进行环保垂改?其实就一句话,打破地方保护和行政干预。

有县环保局工作人员透露,在环评、打击环境违法的过程中,有时会接到当地领导“打招呼”的电话;而在一些企业的大门上,也会挂上地方政府专门制作的“重点保护企业”的牌子,以规避环保监管。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的限制环境监管执法的“土政策”花样繁多,屡禁不止。

“环保垂改”牵一发而动全身。摄影/章轲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长期以来,由于属地管理模式下地方政府掌握环保部门的人权和财权,地方政府对当地环保部门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上级环保部门。地方政府追求GDP增长的惯性巨大,使一些地方重发展轻环保、干预环保监测监察执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大量存在。

比如,第一财经就曾报道过安徽省固镇县6位环保干部因监管环境违法企业,却被当地政府集体停职的怪事。

黄润秋说,环保垂改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以块为主的地方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存在的四方面突出问题,即难以落实对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监督责任;难以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态环境监测监察执法的干预;难以适应统筹解决跨区域、跨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新要求;难以规范和加强地方生态环保机构队伍建设。

如何做好“后半篇文章”

环保垂改主要是调整地方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其中有两项最主要的改革:

市级环保局实行以省级环保厅(局)为主的双重管理,仍为市级政府工作部门;县级环保局调整为市级环保局的派出分局,由市级环保局直接管理,领导班子成员由市级环保局任免。

同时,市县两级环保部门的环境监察职能上收,由省级环保部门统一行使,通过向市或跨市县区域派驻等形式实施环境监察。

环保督查组在陕西一家企业检查时,在厂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翻越厂门巡查废水走向。摄影/章轲

 

在广西,环境质量监测上收到自治区,实行生态环境质量自治区监测、考核。全区的环境监察职能由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统一行使,4个环境监察专员办公室跨区域驻市开展环境监察。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介绍,2019年年底,广西已按新的“环保垂改”机制运行,比国家规定的时间节点早了一年。

今年11月上旬,青海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也表示,该省环保垂改基本完成,初步建立起独立权威、专司督政的生态环境督察工作体系;辽宁省也表示,初步建立了符合本地实际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正在做环保垂改的“后半篇文章”,最大程度发挥好改革效能。

不过,有地方环保执法人员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环保垂改是大方向,但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基层环保执法人员的后顾之忧,“现在人归上级管了,但家人不还是在本地工作、生活和学习吗?还要不要看当地领导和企业老板的脸色?”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