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海外市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创纪录!因疫情全球发债达9.7万亿美元,IIF:长期或引发金融脆弱性

第一财经 2020-12-16 13:13:37 听新闻

作者:后歆桐    责编:盛媛

无论是9.7万亿美元的全球债券、债务发行量,还是5.1万亿美元的企业债发行规模,均超过以往任何一年的全年总额。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以美联储为首的全球央行将利率降至超低水平,并推出万亿规模的购债计划,以支撑市场渡过疫情。

Refinitiv的数据显示,今年截至11月26日,全球政府与企业总共发行了9.7万亿美元的债券和其他类别债务。其中5.1万亿美元为企业债以及包括各类贷款,也包括风险较高的杠杆贷款。无论是9.7万亿美元的全球债券、债务发行量,还是5.1万亿美元的企业债发行规模,均超过以往任何一年的全年总额。

那么,如此巨额的债券发行量是否会带来长期潜在风险?

屡创新高

彭博全球交易所市值指数也显示,截至12月6日,全球债券市场市值达到66万亿美元,为历史最高水平。

此外,根据国际金融协会(IIF)的数据,今年前9个月,全球债务上升了15万亿美元至272万亿美元。IIF还预计,全球债务将在今年年底达到277万亿美元,为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65%,同样创下历史新高。

更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这轮疯狂发债背后推手的全球主要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亦已飙升至逾20万亿美元。其中,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占美国GDP的比例已超过34%。

而受到美联储购债计划鼓舞而加速发债的美国企业所发行的企业债占全球所有发债中的一大部分。Refinitiv的数据显示,拥有投资级信用评级的美国企业今年已发行超过1.4万亿美元的企业债,较2019年同期增长了54%。发行企业资质不等,既有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的苹果公司,也有受到较大冲击的航空业巨头波音公司。波音今年稍早发行了250美元的投资级企业债,为今年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也是有史以来第六大规模的投资级债券发行。

Refinitiv的数据还显示,美国垃圾债发行量也飙升70%至3370亿美元,使美国垃圾债市场占到全球次级投资级债券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从梅西百货到嘉年华(Carnival Corp.)和皇家加勒比(Royal Carible International)等邮轮运营商,那些受疫情影响深重的行业的企业均能成功发债。

同时,债券投资者也已从3月的恐慌中复苏。额外收益率,即投资者持有较高风险的债券所需收益率与国债收益率之间的利差也有所收窄。

“在利率维持在极低水平、信贷利差也已大幅收窄的情况下,公共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在目前这种非常低的利率水平上(通过发债)锁定资金是合乎情理的。”汇丰银行全球债务资本市场驻香港的联合负责人麦克尼尔斯(Sean McNelis)称。

“投资者愿意购买游轮公司发行的债券看起来似乎有悖直觉,但这些投资者如此做是因为相信经济将会恢复增长而超前布局,同时他们也考虑到将(从购买更具风险的企业债中)获取更好的投资收益。”新加坡银行固定收益研究主管舒伯特(Todd Schubert)称,“低利率会激励投资者购买风险更高的资产。”

风险引争议

虽然目前全球债市欣欣向荣,但有些机构和分析师对于创历史纪录的债务累积和债券发行可能引发的长期影响表示出担忧。

IIF认为,从长期来看,高负债可能会加剧金融脆弱性。IIF表示,目前尚不清楚如何才能在不严重损害经济活动的情况下降低全球债务水平。IIF驻华盛顿的可持续金融部门主管吉布斯(Sonja Gibbs)称,IIF担心目前的信用评级和债券利差尚未充分考虑潜在风险,比如,高风险的CCC级美国债券的利差目前居然接近疫情前的水平。

金融博客Zero Hedge的观点文章也指出,全球央行大规模“注水”很有可能引发债务和银行业危机,“在利率长期被人为压低的背景下,当借款人的偿付能力和流动性比率恶化时,不良贷款和违约率的上升就成为了不可避免的事实,破产企业也会堆积如山。”

在一些分析师看来,新兴市场尤为脆弱。虽然在此次疫情中,新兴市场政府推出的刺激计划和新兴市场企业发行的债券规模与发达经济体比相对较少,但世界银行预测局全球经济分析师科斯(Ayhan Kose)强调称,新兴市场国家更依赖外币借款、资金来源比发达国家少,并且央行往往缺乏独立性。

但也有一些市场人士较为乐观。伦敦托尔哈德森研究公司首席执行官莱德勒(Ben Laidler)估计,全球企业今年筹集的债务中至少有一半是预防性的,且其中大部分仍保留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

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驻伦敦的全球策略师弗里达(Gene Frieda)也认为:“出于全球央行资产购买和私人储蓄大幅上升的双重影响,吸收2020年新增的大规模债券不成问题。”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