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花旗刘利刚:明年人民币还将升值,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时需谨慎

第一财经 2020-12-24 15:37:53 听新闻

作者:徐燕燕    责编:于舰

高利息政策会使房地产市场绑架整个国民经济,货币政策在今后的退出应该相对谨慎一些。

对于明年中国经济怎么走,各家机构都有自已的看法。花旗银行近日发布了对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的预测,该行研究部董事总经理、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刘利刚在一场电话媒体会议上表示,明年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周期逐渐收敛的过程,到明年下半年将回归自身潜在增长水平,预计全年GDP增速为8.2%。

值得注意的是,他说,明年人民币汇率将会持续升值,甚至到明年年底破6;外资也仍然会加大对人民币资产的配置。综合各方面因素来看,刘利刚表示,中国的财政政策在明年是逐渐走向正常化和可持续的过程,而非常规货币政策的退出应该相对谨慎一些,预计明年央行既不会加息,也不会进一步降准。

消费支撑经济快速反弹

花旗预测,2021年中国GDP增速为8.2%,这一数字较大多数外资机构的预测偏低。刘利刚表示,明年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周期逐渐收敛的过程,预计明年各季度的经济增速依次为16%、8%、6%和5%,明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回到自身潜在增长水平。

谈及明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刘利刚称,消费将会支撑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和反弹,预计明年零售同比增速或将达到近几年新高;其次,投资方面,明年固定资产投资将会达到7.2%的同比增速,制造业明年会有一个强劲的追赶效应;第三,出口方面,随着疫情对其他国家生产的影响逐渐减弱,叠加人民币走强,明年出口需求将不会像今年这么强劲。

此外,物价方面,花旗表示,明年物价在上半年还是通缩的状况,全年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预计1.2%,PPI(生产价格指数)为1.3%。

明年人民币升至6

对于人民币汇率,花旗预测,明年人民币汇率将会进一步升值,至明年年底甚至会破6。刘利刚表示,明年海外机构配置人民币资产的欲望会进一步增强。

从去年年底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近7%。刘利刚表示,主要原因是:第一,市场力量推动人民币汇率升值;第二,中国资本市场加速开放,债市继续纳入全球主要指数,相关配套政策的不断完善,海外投资人可以更加便利地将投资收益汇出海外等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流入中国市场;第三,中国和海外主要经济体利差不断扩大。刘利刚认为,明年这些利好将会持续下去。

不过,尽管目前支持中国出口的因素仍然比较强,但刘利刚认为,到明年中期,随着全球经济进一步复苏,贸易企业开始担心自己的利润率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方面,随着其他发展中国家复工复产,会对中国出口产生一定影响。中国的外贸企业在明年下半年可能会感到比较强劲的人民币对出口产生的负面影响。

非常规政策退出需谨慎

财政政策方面,刘利刚表示,中国的财政政策在明年是逐渐走向正常化和可持续的过程。今年中国政府财政债务上升,而明年,预计财政政策将逐渐走向正常化,财政赤字将从今年的3.6%降到3%,地方专项债会从今年的3.75万亿降到3万亿,明年也没有中央政府的特殊国债发行,同时明年企业的减费降税也会从今年的2.5万亿降到2万亿左右。刘利刚表示,明年中国的全政府财政赤字率还是要高于2019年的水平。因此,这并不是一个比较大的财政刺激政策的退出,而是秉承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要求政策的可持续性、连续性和稳定性。

货币政策方面,刘利刚的观点和市场有所不同。他认为,明年央行既不会加息,也不会进一步降准,预计明年M2的增速会从今年的10.5%左右降到9%左右,社融总量从今年的13.5%降到明年的11.1%左右。“货币政策的退出相对比较谨慎一些,特别是在现在的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更多地考虑海外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条件。从G3国家货币政策来看,美联储可能到2023年才会考虑零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欧洲央行现在还没有一个时间表来退出其现在的大规模量化宽松和负利率政策,日本央行的负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已经持续了七八年,所谓的安倍经济学里的宽松货币政策还在进行。”刘利刚称。

刘利刚表示,海外释放大规模的流动性,中国的货币政策从现在相对比较宽松的状况,走向一个稳健的或者是逐渐正常化的过程,会面临很多政策挑战,政策过快地转向或退出,会造成更多的资本流入,人民币会进一步升值。在国内比较高的利率水平情况下,更多的资本流入会逐利到一些高收益行业,那就是房地产行业或者是股市,这会造成中国新一轮资产泡沫的产生。

“央行首先应该依赖宏观审慎的政策,而不是高利息。高利息政策会使房地产市场绑架整个国民经济,造成整个经济体高利息的情况,而高利息不利于企业的投资和创新。”刘利刚建议,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在今后的退出应该相对谨慎一些。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