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此刻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首席对策丨支出多元化——政府理财能力交答卷

第一财经 2021-01-10 11:14:45

作者:梁相宜    责编:漆辛夷

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如何协调?明年财政政策走势如何?国债、地方债密集到期,存在什么样的风险?有何对策?
首席对策丨支出多元化——政府理财能力交答卷

2020年已悄然结束,“艰难”与“希望”是这年的两个关键词。无论是国家财政,还是居民收入和企业利润,一切都很艰难。中国抗疫取得决定性胜利,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正增长的国家,这背后是无数决策、政策及各方协同战斗的结果。其中,财政在扩大总需求、落实“六稳”“六保”、助力脱贫攻坚和缓解基层困境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言以蔽之,财政有力地护航中国经济、守护生命安全和维护社会秩序。

年初疫情突发,企业和居民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面临的不是暂时休眠,而是生死存亡。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主动作为,总基调从“提质增效”、“不能敞开口子花钱”切换到“加力提效”,大规模发债,调整支出结构,大幅压降一般性支出,以自身风险的扩大对冲经济社会风险,履行财政作为最后一道防线的职责。

“炒股税”有望今年入法,从财政领域来看意味着什么?地方财政状况困境较多,主要原因是什么?财政支出怎样在保民生、保改革发展中平衡?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如何协调?明年财政政策走势如何?国债、地方债密集到期,存在什么样的风险?有何对策?第一财经《首席对策》专访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罗志恒。

罗志恒的主要观点:印花税入法有利于稳财政、稳市场;财政收入端增速下行,支出端刚性不减,必然导致出现一定缺口;财政资金向“保证供应链安全”、科技自主方面倾斜,也为政府理财能力提出新要求;通过完善财政体制机制,设立引导基金,财政贴息等方法,多层次支持财政平衡、可持续支出;财政职能更倾向结构性导向,暂不适合赤字货币化;赤字率回归3%左右,应适度下调专项债额度,通过借新还旧,盘活闲置国有资产、大数据补漏洞等多种方式应对债务集中到期风险。

第一财经:首先我们看到《印花税法(草案)》已经获得了国务院通过,首次将我国境内进行证券交易的单位和个人确定为印花税的纳税人,也就是说现在炒股纳税有法可依了,从财税角度上来说意味着什么?接下来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印花税入法有利于稳财政、稳市场

罗志恒:实际上是在落实中央所提出的税收法定要求,应该说这些年我们在落实税收法定上做了很大的工作,所以这一次印花税只是按照既定的方针在推进。税收第一位的职责是筹集财政收入,我们当前的财政形势还是比较紧张的,所以这个职责我们要发挥起来。今年我们证券交易印花税应该能达到1800亿,整个印花税应该是3000亿,证券交易印花税占整个印花税的比重在60%左右,所以对我们筹集财政收入还是有很大贡献的。除了这个之外,我们要看到中国资本市场还不成熟和完善,所以要通过税收去调节资本市场,是间接调控不是直接干预。我们鼓励长期投资,而不是反复交易,所以自然而然会去长期投资,鼓励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至于印花税可能对整个市场会产生的影响,我个人觉得还是短期情绪上的,从中长期来看是有利于整个资本市场发展的,是有法可依的。

第一财经:对税收和规范性都有很好的作用。

罗志恒:对,没错。

第一财经:您也提出债务付息支出越来越高,它的绝对值超过科技支出,这意味着什么?

财政资金的科技支出增多 但也为政府理财能力提出新要求

罗志恒:财政支出的结构并不等于我们整个全社会的资金结构,我们其实还有一些比如说银行信贷,还有企业自有资金,这是我们要考虑的第一个点。第二我们要充分肯定这些年国家在科技领域的投入是持续增加的,科技投入除了财政资金的支持,还有企业自己的资金支持,最终我们要通过具有公共性比较强的基础科研去推进,但是对于那些跟市场密切相关的,有利于产业化的,最终还是要靠企业去推进。因为财政推动科技有很多方式,不仅是财政直接投入,还可以通过贴息、免税、补贴等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科技投入的支出是非常大的,我们要充分肯定科技投入的支出。我们谈到债务的压力比较大,客观上确实对我们财政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比如说收上来的税,首先要保证付息资金,降低了整个财政的统筹能力,正是因为财政形势比较严峻,我们整个收入支出的压力比较大,所以反而给我们提出了优化支出结构的要求,对我们政府部门提出了花钱必问效的要求,这对我们整个政府改革都是有利的。

第一财经:您刚才也提到了,财政支出在各个领域都更多了,一方面最基本的要保民生,另外我们看到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到了,未来要杜绝这种“卡脖子”的现象,要保证供应链安全,很多的宏观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要往这方面倾斜,另外各个地方政府还有自己的改革任务,这些怎么来保证财政政策支出的平衡?

多方式多层次支持财政平衡、可持续支出

罗志恒:确实,现在财政的平衡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有的方面是技术问题,但有的方面可能还是一个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就是说体制机制更完善了,激发大家的积极性,每花一块钱能收到的收益更高。第一个直接去投资,第二个设立引导基金,去激励大家更好的往这个领域倾斜,相当于我们财政资金发挥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第三,我们通过财政贴息的方式去解决融资的问题,因为融资成本可能会比较高,就通过贴息降低融资成本。第四,我们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科技领域天然带着一种风险性、不确定性,跟我们传统融资,尤其是银行融资需要抵押物不一样,科技融资的主要核心力量就是团队,可能就是一些理念和想法,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的风投,我们的资本市场给他一些相应的支持,所以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包括资本市场建设去支持它。

第一财经:财政和金融如何协调的问题,现在大家都非常关注,就是财政与货币金融如何进行接下来的制度安排,您认为赤字货币化的争论还会继续延续,怎么来看这个问题?

财政职能更倾向结构性导向 暂不适合赤字货币化

罗志恒:说我们现在要搞赤字货币化的状态,我们并没有到那个程度,中国这个政策是有定力的,有空间的。财政和金融的手段之间是有不同的效果的,比如我们说金融手段,它是一个总量的手段,它的结构性的效果比财政结构性效果差。虽然我们创立了各种结构性的金融工具,但毕竟是资金,不太可能强行要求它到哪些领域,只能说引导它,改变成本收益,让它到特定的领域,但这毕竟要做大量的工作。而财政政策的支出结构决定了财政政策结构性的导向,所以这些年我们对财政政策越来越倚重起来,因为我们要调结构,就需要财政政策的作用。无论是赤字率也好,还是短期的专项债也好,最终是约束我们的杠杆率,以及能不能还本付息。

第一财经: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看今年整体的财政政策的走势,今年预计还会发行多少专项债,您觉得整体的赤字率怎么定夺?

赤字率回归3%左右 应适度下调专项债额度

罗志恒:这个问题要放到整体的财政政策的角度下考虑,因为赤字专项债,特别国债,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根据财政经济形势做出来的判断,它是要根据我们的收入、支出最后倒计出来的。经济在恢复,经济社会的风险在下降,这时财政刺激性的政策就有必要退出了。我觉得赤字率应该会回到3%左右,具体是多少水平还要根据最新的总量和结构的预测来判断。除了总量之外,我们还有一个结构性的判断,专项债是要拿专项的项目来偿还债务的,但近些年有些项目可能收益没有那么好,或者说专项债投入的项目的收益率在下降,在某种意义上就导致我们可能会在偿还专项债这一块,项目的收益跟专项债的匹配可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协调。我觉得这时可能要适度下调专项债的额度,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是一般债了,所以我认为专项债可以下调一点,然后一般债和国债可以适度多发一点,尤其是国债可以多发一点,发国债之后再转移给地方,去缓解我们基层的财政困难。

第一财经:国债、地方债等这些今年都会密集到期,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您觉得可能最大的风险是什么?有什么对策?

财政政策有多种方式应对债务集中到期风险

罗志恒:应该说2021年2022年这两年地方债和国债的到期额度相对较高,可能对我们财政的压力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凸显,更加考验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这应该有很多方式去解决,比如说第一,通过借新还旧的方式;第二,统筹使用财政资金;第三,盘活财政资源,比如说地方政府有一些闲置的国有资产,这个时候提高它的使用效率,还可以通过大数据的手段去堵塞一部分漏洞,不是收过头税,是要原原本本的、不折不扣的把这些减税降费落实到位,我们也绝不允许有各种偷漏税的行为,通过大数据的方式把这个漏洞补齐。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