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疫情下的高校毕业生:谁还在彷徨寻觅,哪些专业offer多到“可以挑一挑”

第一财经 2021-01-29 12:06:13

作者:马晨晨    责编:秦新安

制造业人才需求保持旺盛势头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许多毕业生的求职节奏。快过年了,他们找到心仪的工作了吗?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和智联招聘联合发布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显示,第四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景气指数同比和环比均出现上升。全年来看,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逐月攀升,由4月份的0.81上升至11月份的2.40,不过整体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毕业于湖南理工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应届生姜沛颖,有些庆幸去年“误打误撞”的求职经历:在经历了线下教育机构的衰颓后,她尝试申请大连市基层服务岗位计划,最终成为家门口的一名社区工作者。她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虽然打破了成为一名美术教师的原定计划,但是意外收获了实实在在的成就感。

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几年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到一线基层做建设者,既在短期内缓解了就业市场压力,又为国家长期事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意义深远。他建议,高校同时也要注重提高教育质量,推进人才的供给侧改革,以缓解当前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制造业相关毕业生“不愁嫁”

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CIER指数),反映的是劳动力市场上职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例。该指标采用智联招聘全站数据分析而得,通过不同行业、城市职位供需指标的动态变化,从而起到监测劳动力市场景气程度以及就业形势的作用。

报告显示,2020年中介服务、教育培训、娱乐休闲、咨询等新兴服务业保持领先,尽管与去年相比就业景气指数有所下降,但降幅相对较小。此外,半导体、通信等新基建行业在本年度的就业景气也相对较好。随着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基建”成为国家重点投入的发展领域,相关行业的人才缺口也逐渐凸显,成为潜在的就业增长点。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2021年1月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AI新基建发展白皮书》就提到:从事人工智能前沿研究工作的人才高度稀缺,同时熟悉人工智能技术和行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质量和数量难以与快速发展的需求相匹配,造成中小企业普遍面临“招人难、留人难”局面。

制造业人才需求也继续保持旺盛势头。在人社部1月发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中,15个新进排行职业与制造业直接相关,例如冶炼工程技术人员、铸造工、汽车工程技术人员等。而在短缺程度加大的34个职业中,有16个职业与制造业直接相关。

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研三学生沈瑞豪对此深有体会。当其他专业的许多同学还焦虑地徘徊在学校的招聘信息网时,他早已签约了上海一家知名车企的储备生项目,而他同专业的同学也大多手攥新能源车企、手机厂商、研究所等多个待遇优厚的录用通知函,“可以挑一挑”。

姚凯分析,造成今年制造业“缺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需求方面,疫情后半年,外贸企业订单逐渐增多,用工规模随之扩大。同时,船舶工业、航空航天等行业对于技术工人的素质要求较高,具有一定的专业门槛。供给方面,国内许多职业技术学校升级为大学后,教学的重心发生了转移,培养的技术工人有所减少。即便学生读了这个专业,受到社会地位、工作环境、收入水平的影响,毕业后也未必会从事相关岗位。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长三角、珠三角的多家企业明确提出与院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甚至全资开办了职业技术院校。例如,由科大讯飞全资举办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近日发布的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本校这届总毕业生人数为2199人,截止2020年底,就业率约为 93%。其中,近三成的毕业生被制造业吸纳,超过两成的毕业生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

那么,随着工业自动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用工短缺的局面会得到改变吗?

姚凯认为,外贸订单增多导致的制造业用工紧缺,目前看来仍属短期现象。如果这一情况持续下去,或将促使一批企业拥抱技术升级,到时企业用工需求量下降,但对工人的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最终,仍要依靠学校提高教育质量、企业强化岗位技能培训、社会给予劳动者足够尊重的三股合力来解决。

从写字楼到下基层

2020年四季度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景气指数呈现一线、新一线、二线和三线城市依次递增的趋势。其中,一线、新一线城市的就业指数分别为1.02、1.46,就业竞争相对激烈;而二线、三线城市就业景气指数为1.87和2.14,就业市场相对宽松。

一边是超大城市的集聚效应正在凸显,应聘“名企”的压力不亚于一场小高考,另一边是许多高校毕业生正在响应国家号召,从大城市走向小城市、从写字楼走向基层。

根据人社部1月26日发布的数据,202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874万人,截至当前,“三支一扶”计划共选派高校毕业生22.5万名,从事扶贫服务人员占比从2012年的23%提高到2019年的36%。2020年全国招募3.2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等服务,较2019年增加5000名。

胡安俊把自己毕业后的第一个工作目标安放在了一个岛上。大连市长海县,这里是全国唯一的海岛边境县,也是他的家乡。通过“三支一扶”计划来这工作后,他的第一印象是“娱乐活动比较少,年轻人开始都不大习惯”。不过,繁忙的工作很快带他进入状态,疫情防控下,他连续多日坚守进出岛人员审核岗位,“看到群众和企业对我完成的任务很满意,我就有了动力,是这个力量让我慢慢适应了”。

对此,姜沛颖亦有同感。去年10月底,她带领社区居民参与了一场区级传统鼓乐大赛,经过连日组织训练,一举夺得头名。熬过了此前疫情的封闭管理,热腾腾的生活气又重新燃起,她也找到了社区工作的价值所在。

不过,无论是“三支一扶”计划,还是基层服务岗位计划,都仅有两年左右的服务期。期满之后,“找工作”将再度被他们提上日程。

姚凯认为,除了服务基层的青年人才以外,还有扩招的研究生、零工经济下的“打工人”,这些暂时被释放的劳动力,如何才能持续而稳定地找到与之匹配的工作,仍是政府需要着力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月26日,人社部发言人卢爱红在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0年就业形势逐季好转、总体稳定、好于预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基本平稳。下一步,一要完善稳就业政策。调整延续2020年底到期的有关政策,继续实施普惠稳岗返还、以工代训等政策,支持减负稳岗扩就业。二是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拓展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动员公共部门增加招聘招录规模,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开展重点帮扶。启动实施第四轮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