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2月4日消息(记者刘柏煊)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作为“六稳”“六保”之首,就业问题在2021年有何具体谋划?各省份近期陆续公布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稳就业量化指标以及“任务清单”随之出炉。目前,江苏、广东、山东以及河南四个省份,计划今年城镇新增就业超过一百万人,成为吸纳新增就业的百万级“蓄水池”。
记者梳理发现,江苏、广东、山东和河南这四个省份,在各自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2021年城镇新增就业超过一百万人。一百万人是什么概念?这相当于2020年全年新增就业目标任务的十分之一。
其中,2020年GDP总量排名第一的广东,计划今年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同样是经济发展的“优等生”,江苏对自己的要求最为严苛,2021年城镇新增就业12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山东提出,今年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河南也计划今年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
对此,中国劳动学会特约研究员苏海南解读,提出城镇新增就业百万目标的省份基本上都是人口大省和经济大省,这样的目标既有现实必要性也有完成的可能性。
苏海南说:“首先具有必要性,广东、山东的人口过亿,江苏是8000多万,河南是9000多万,这样的人口大省没有100万的新增就业量,就业问题就会面临很大压力;其次也有现实可能性,我们今年整体的经济发展态势肯定要好于去年,而这4个省份都是经济发展的龙头大省,能够支撑起这样的就业量,他们完成任务肯定没问题。”
在城镇调查失业率指标上,绝大多数省份都定为5.5%左右。苏海南说,这样的目标“既着眼实际,又留有余地”。“比以往的百分之四点几要高一些,考虑到今年在经济发展方面可能还有一些不确定性,5.5%左右这个目标也还是能够完成的。另外,定这个目标也基本能保证作为民生之本的就业不会出大问题。”
事实上,如果要说“就业大省”,还得算上浙江。尽管浙江连续多年提出的目标都是全年城镇新增就业80万人,但每年实际完成的新增就业都超过100万人。像是2020年,浙江的城镇新增就业就达到111.8万人。
在各地公布的就业“任务清单”中,除了显眼的量化指标,记者还注意到,“就业更加充分更有质量”成为一个高频词。
对外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李长安解读:“比如要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那就意味着要进一步扩大就业规模,让更多的劳动者有就业岗位;比如要实现更有质量的就业,那么工资水平、社会保障等这些方面就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力度。”
在具体举措上,多地都提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加大重点群体就业扶持。像是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脱贫人口等,这几类都被纳入重点就业群体。此外,不少地方也都提到建立常态化的援企稳岗机制。
针对社会关心的2021年全国整体城镇新增就业目标,李长安、苏海南等都认为,今年会高于去年的“900万”目标。根据人社部以及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中国经济年度“成绩单”,2020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明显高于9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完成全年目标的131.8%。
李克强赞许说,国家不惜重金减税,就是要以市场化、普惠性政策“四两拨千斤”,推动企业加大创新力度。有创新企业才有未来,国家会有更好发展。
从一个国家央行的货币增发无法推导出这个国家的货币是否超发、超发多少。过去20年全球的经验表明,我们无法简单从一个国家的货币增发推导出通胀程度,也就无法据此预判下一步货币政策的节奏。后金融危机时代,货币发行、货币供给和通胀间的关系。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关于通胀的几个事实。从2007年1月到2020年1月疫情前夕这13年间,也就是世界各国央行采用激进货币宽松政策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13年中,欧元区、美国和日本的通胀率(核心CPI)大部分时间都低于2%,其中日本的核心CPI曾经为负。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今天举行的经济每月谈上,全国政协委员王一鸣表示,设定6%以上的经济增长目标,一方面充分考虑到经济的不确定性,并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保证就业目标的实现,并与明年的经济增长更好衔接。
在多数人的眼里“口中生意”属于暴利的行业,这种暴利,到底是如何产生的?
当富二代身处娱乐圈,当他们的一举一动被放大被围观,信息的透明化也让他们维持形象的成本变得更高,更容易翻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