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阅读周刊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春节书单|重建节假日的意义,逃离百货公司

第一财经 2021-02-12 15:36:59

作者:孙行之    责编:李刚

现代人为何疲惫不堪?哲学家韩炳哲的建议是:重建节假日的意义,逃离百货公司,去感受自我的超越性存在和闲暇,而不只是物质性存在和消费层面的满足。

《倦怠社会》

【德】韩炳哲 著

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2019年6月版

去年“内卷”一词成为热点,“996”、“过劳死”频繁闪现舆论场,这本出版于2019年的书值得一读。

韩炳哲是正当红的哲学家,被认为是“德国哲学界的新星”。他的书大都是哲学小品文,文字明快、优美,关注数字媒体时代的社会情况和人类心灵。

《倦怠社会》主要解释了现代人为何疲惫不堪。韩炳哲认为,原因是整个社会已经从福柯意义上的规训社会转入绩效社会。绩效社会是自我驱动,自我剥削的,而这种自我剥削导致了人的崩溃。竞争性的、绩效主导的社会正在影响每个人,多任务处理、用户界面友好的技术正在制造混乱,从抑郁症、注意力分散到人格分裂主导了21世纪的疾病形态。人们的工作看似更具有弹性、更自由了,然而高要求正一步步把人逼上绝路——“积极生活”、“变得更好更优秀”这样正能量的话语实则带来了很多负能量,导致各种情绪问题滋生。

对此,韩炳哲的建议是:重建节假日的意义,逃离百货公司,去感受自我的超越性存在和闲暇,而不只是物质性存在和消费层面的满足。

《在中国大地上》

【美】保罗·索鲁 著

九州出版社·后浪 2020年12月版

何伟以《江城》和《寻路中国》记录下19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中国。保罗·索鲁(Paul Theroux)比何伟来中国更早,他记录了1980年代那个正迎接巨变、热火朝天的中国。

保罗·索鲁的写作由一条条铁路线串联起来,从内蒙古入境,辗转兰州、西安、北京、烟台、青岛,再到上海、广州,这个美国人乘坐绿皮火车走访了中国各个省市。他带着有些冷峻甚至严苛的眼光审视着中国人的生活细节,剖析他们的个性,发现他们日常生活和思想的变化。

与很多作家一样,索鲁对中国当时的知名景点都没什么兴趣,他喜欢到那些能观察当地人生活的地方去,比如菜场、火车、澡堂子、百货公司和小饭馆等。

书里有很多似曾相识又已经离我们遥远的场景。比如,在上海人民公园英语角苦练英语的青年,在昆明翠湖唱歌跳舞的老年人,还有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大声说话的人,以及因为超生被罚款的穷苦农民等。索鲁对周遭的观察十分仔细,他看到一个人拿钱包,会数数看里面有多少钱,他会调查从个体户、普通工人到公务员的收入情况,还会去看看北京的澡堂子到底提供哪些服务。

《异国事物的转译》

张宁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启微 2020年8月版

很少有人知道,如今是贵族运动的马术在100年前的上海曾经如此流行:贩夫走卒竞相观看,大报小报都有关于赌马的特刊。但到了1949年,政府接管跑马厅和马会以后,这项运动又迅速销声匿迹,以至于今天的普通人提到马术,都会觉得十分陌生。

在新书《异国事物的转译》中,中国台湾“中研院”副研究员张宁以马术自英国传入上海的过程入手,探讨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外来事物是如何一步步进入本土,在扎根过程中,各方势力又如何搅入其中。

刚刚进入上海的跑马原本是英国殖民者用以团结社群的运动项目。马会中的职位成了上海各种势力借以攀爬阶层的工具,吸引了大批华人精英。此后,随着上海中产阶级的兴起,华人精英不断参与,这项运动又从贵族运动逐渐普及为大众关注的娱乐项目,跑马的赌博性质渐渐放大。最后,经营娱乐业的青帮人士如杜月笙、黄金荣也跃跃欲试加入其中,让这个小圈子里的运动变为城市各个阶层各展擅场的大舞台。

张宁围绕着跑马展开的历史图卷,不仅包含了旧上海的世俗生活,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时各方势力竞争的情况。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

【日】上野千鹤子 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0年3月版

日本女权主义学者、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上野千鹤子,以2019年在东京大学做的“硬核”开学祝辞赢得了许多中国“粉丝”。

本书是她历经10年完成的作品,回答了这样的问题:什么是父权制?它如何影响了当代女性?女性解放的路该怎么走?作者认为,近代社会在资本主义支配的市场和父权制支配的家庭形态的双重控制下,以无偿的女性劳务为中心,形成了女性地位低下的历史根源。上野千鹤子对此进行了深刻批判,并就如何改善女性的社会地位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尽管这本书论述的是日本女性的地位问题,但其观点很大程度上也适用于中国国情。

《秋园》

杨本芬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乐府文化 2020年6月

杨本芬是一位八旬奶奶,“秋园”是她的母亲,这本书讲的就是作者和她母亲的故事。杨本芬60岁以后才开始写作,执着地写她的父亲、母亲,记录家庭发生的故事,时代的印记就在其中自然浮现。

秋园的故事开始于1910年代,那时候的秋园不谙世事、天真可爱,和父母兄弟生活在洛阳,喜欢在雨后的屋檐下光脚踩水,还不知道迎接她的是怎样的磨难。故事的结尾,88岁的秋园去世前,还在为外孙女没能看到怒放的杜鹃花而惋惜。这一生,秋园尝尽甜酸苦辣,在命运的拨弄下,拼尽一切只是为了活下去。尽管历经磨难,但她的人生依然明亮,她始终在寻找真实与善意。

《秋园》也是杨本芬的第一部作品,她这样概括这本书的内容:“我写了一位普通中国女性一生的故事,写了我们一家人如何像水中的浮木般挣扎求生,写了中南腹地那些乡间人物的生生死死。我知道自己写出的故事如同一滴水,最终将汇入人类历史的长河。”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