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债市“风景独好”

2021-03-23 17:47:06

作者:赵伟    责编:徐悦琳

报告要点

近期,美债利率持续超预期上行,引起国内投资者对国内债市的担忧。我们认为大可不必如此,中国债市“风景独好”,继续提示国内利率债的左侧买点已现。

中美债市走势,取决于各自基本面,并不必然相关;在经济分化时,常会背离

中美债券市场走势,并不必然相关、经常出现背离,美债大幅上行、中债明显下行的情形曾多次出现。回溯历史,2008年之前,中美10年国债收益率变化差异较大,2008年之后两者走势有所趋同、但也经常出现背离,较为典型的时期例如2010年上半年和2018年上半年,美债收益率大幅上行、中债收益率震荡下行。

中美债市走势,归根结底取决于各自基本面;经济表现分化时,收益率变化明显背离。不论中债还是美债,主要受基本面和货币流动性影响,而货币政策决策内生于经济基本面和通胀。2008年之前,中美债市走势差异较大,与两国经济表现不同有关;随着中美经济趋同,2008年之后中美收益率变化较为类似,但2010年上半年、201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回落、美国回升,导致中美债市明显背离。

中美经济“K”型分化下,以美债走势看空中国债市,缺乏基本面逻辑的支撑

疫情“错位”下,中美经济已出现“K”型分化,以美债走势来看空中债,缺乏基本面逻辑的支撑,美债上行对中债的影响更多是短期情绪干扰。疫情冲击下,中美经济出现了明显错位,中国率先于其他经济体明显修复。国内政策在“不急转弯”的背景下,2020年下半年即开始有序退出、滞后影响已有所显现,而美国刺激政策仍在落地,中美经济走势分化已经开始,市场演绎出现分化也是自然。

政策主线重回调结构、防风险下,类似“紧信用”、“宽货币”的政策环境,总量偏弱、结构优化的经济环境,对国内利率债的利好支撑会逐步显现。“低”效率杠杆行为指向的经济活动,在政策“退潮”过程中,已经开始逐步降温;疫情期间,托底政策带动下,部分较早修复的经济指标,已依次见顶回落,内需高点或已现。伴随着海外产需缺口的快速收敛,中国出口“替代效应”也在逐步衰减。

重申观点:从“固收+”到“+固收”,国内利率债的左侧买点已现

CPI通胀率阶段性抬升、地方债供给等,不会成为影响货币流动性的核心因素。中美经济“K”型分化下,输入型通胀带来PPI的快速上行,更多表现为中上游对中下游的利润挤压,对CPI影响总体可控。伴随政策回归调结构、防风险,资产泡沫、债务风险成为关注焦点。经验显示,解决资产泡沫等结构性问题,不宜采用总量政策的收紧;化解风险的过程,需要相对平稳的货币流动性环境配合。

重申观点:从“固收+”到“+固收”,利率债行情确定性较强、左侧买点或已出现,权益类资产估值压缩风险或尚未解除。2021年,经济在加快正常化,政策态度与市场定价,也将加快正常化。伴随经济、政策等预期的逐步收敛,利率债利多因素正在加速显现,长端收益率或将重回下行通道;对于权益类资产,风险更多不在分子端,而是经济正常化对资产估值的压制,尤其是部分估值偏高的板块。

风险提示:金融风险加速释放,及监管升级。

报告正文

近期,美债利率持续超预期上行,引起国内投资者对国内债市的担忧。年初以来,美债震荡走弱,10年期美债收益率接连突破1%、1.5%和1.7%等点位,其中近1个月上行幅度达40BP;伴随美国经济活动加快修复、通胀预期的快抬升等,美债收益率或仍将进一步上行。美债的上行会否带动中债调整,是近期我们与机构交流过程中,经常被问到的问题,也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中美债券市场走势,并不必然相关、经常出现背离,美债大幅上行、中债明显下行的情形曾多次出现。回溯历史,2008年之前,中美10年国债收益率变化差异较大,2008年之后两者走势有所趋同、但也经常出现背离,较为典型的时期例如2010年上半年和2018年上半年。其中,2010年上半年,美债震荡上行、一度触及阶段性高点4.1%,而中债收益率进入下行通道、半年下行超40BP;类似地,2018年也呈现出美债上行、中债下行的震荡格局。

中、美债市走势核心取决于各自基本面,经济表现分化时、债市收益率也明显背离。无论是中债还是美债,主要受基本面和货币流动性的影响,而货币政策内生于经济基本面和通胀。2008年前,中美债市走势差异较大,与两国经济表现不同有关。随着中美经济趋同,2008年后的中美债市收益率走势相对一致,但2010年上半年和201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回落、美国上升的阶段,中美债市明显背离。

疫情“错位”下,中美经济已出现“K”型分化,以美债走势来看空中债,缺乏基本面逻辑的支撑,美债上行对中债的影响更多是短期情绪干扰。疫情冲击下,中美经济出现了明显错位,中国率先于其他经济体明显修复。国内政策在“不急转弯”的背景下,2020年下半年即开始有序退出、滞后影响已有所显现,而美国刺激政策仍在落地,中美经济走势分化已经开始,市场演绎出现分化也是自然。

政策“退潮”下,部分较早修复的经济指标,已依次见顶回落,内需高点或已现。以工业增加值计的生产指标,1-2月两年平均增速达8.1%、显著高于2015年以来正常水平,PMI生产指标已连续3个月大幅下滑。“低”效率杠杆行为指向的经济活动,在政策“退潮”过程中,已经开始逐步降温;疫情期间,托底政策带动下,部分较早修复的指标,如基建和房地产投资等已依次见顶回落,对部分制造业相关行业投资的滞后影响也在显现;而消费增长,仍受到居民收入端和线下活动等拖累。

伴随海外产需缺口的快速收敛,中国出口“替代效应”在逐步衰减。疫情“错位”下,出口表现突出,与海外生产受限、政策“保”需求下,部分外需转向中国有关。随着疫情从“错位”到“收敛”,海外生产活动加快修复,德国、墨西哥等主要生产型经济体的产能均快速修复,海外产需缺口或加快收敛。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出口“替代效应”的逐步衰减,美国进口商品中中国占比份额已开始明显回落。

政策主线重回调结构、防风险下,“紧信用”、“宽货币”成为主要政策环境搭配。伴随经济逐步回归常态,国内政策重心重回“调结构”、“防风险”,信用环境已进入收缩通道、即将加速收缩。经验显示,解决资产泡沫等结构性问题,不宜采用总量政策的收紧;化解风险的过程,需要相对平稳的货币流动性环境配合。此外,贷款展期、地方债供给、及信用债集中到期等,仍需要政策适时适度呵护(详细分析参见《地方债放量,对流动性冲击?》)。

中美经济“K型”分化下,输入型通胀压力总体可控,不会成为影响货币流动性的核心因素。海外需求加快修复下,全球大宗商品涨价,带动PPI快速上行;但国内需求已出现走弱下,PPI上行更多是结构性的,不会引发全面通胀。同时,输入型通胀对PPI的直接影响远大于CPI,在终端需求偏弱下,PPI上涨更多表现为中上游对中下游的利润挤压,涨价压力传导对CPI的影响或相对有限。

重申观点:从“固收+”到“+固收”,利率债行情确定性较强、左侧买点或已出现,权益类资产估值压缩风险或尚未解除。2021年,经济在加快正常化,政策态度与市场定价,也将加快正常化。伴随经济、政策等预期的逐步收敛,利率债利多因素正在加速显现,长端收益率或将重回下行通道;对于权益类资产,风险更多不在分子端,而是经济正常化对资产估值的压制,尤其是部分估值偏高的板块。

研究结论

(1)中美债券市场走势,并不必然相关、经常出现背离,美债大幅上行、中债明显下行的情形曾多次出现。中美债市走势,归根结底取决于各自基本面;经济表现分化时,收益率变化明显背离。

(2)疫情“错位”下,中美经济已出现“K”型分化,以美债走势来看空中债,缺乏基本面逻辑的支撑,美债上行对中债的影响更多是短期情绪干扰。

(3)政策主线重回调结构、防风险下,类似“紧信用”、“宽货币”的政策环境,总量偏弱、结构优化的经济环境,对国内利率债的利好支撑会逐步显现。CPI通胀率阶段性抬升、地方债供给放量等,不会成为影响货币流动性的核心因素。

风险提示

金融风险加速释放,及监管升级。

(作者为开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