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粤港澳大湾区科创要素跨境流动加速,堵点如何疏通?

第一财经 2021-04-01 22:01:37 听新闻

作者:何乐舒    责编:杨小刚

近年来粤港澳三地在科研资源自由流动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制定标准规则仍存在很大差异,导致科研资金、物资、人员和数据等要素流动存在诸多障碍。

近年来,粤港澳科创协同步伐加快,体制机制在原则层面上已基本打通,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上,仍存在诸多难点、堵点。

4月1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交流会“推动粤港澳科技创新要素对接”专题研讨会在广州南沙区举办。多位专家在会上都谈到,近年来粤港澳三地在科研资源自由流动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制定标准规则仍存在很大差异,导致科研资金、物资、人员和数据等要素流动存在诸多障碍,接下来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

科研经费跨境“过河”

2019年,广东省将首笔对香港高校的科研资助资金跨境拨付,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科研资金跨境自由流动。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科研经费跨境实现“过河”,但在实际使用中、使用后都存在一些问题。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香港分部主任钱培元列举了跨境资金使用方面的几个问题:第一,财务经费管理方面,香港和内地拨付年限不同,从总部到分部项目经费拨款造成一定的滞后或者不凝聚性;第二,在项目管理方面,香港特区政府资助的项目和分部资助的项目报告频率也是不同的。此外,香港分部还有一个特殊性,很多研究团队国际化比较高,项目负责人是境外科学家,所以经费使用管理,除了遵循省实验室、大学,还要遵循所在院校的规则,因此给经费管理带来很大的挑战。

科技部战略规划司原副司长余健认为:“目前科研资金的过境没有障碍,但资金使用后的总结评估是存在问题的。三地财政资金管理制度不同,比如内地资金到了香港高校,财政厅每年要审计、结算,中间还要检查。原来我们有想法委托香港机构对资金进行检查评估,但是工作开展比较慢,制度不一样、方法不一样。”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许治则举例,在资金使用的会计规则以及凭证上三地存在较大差异,比如内地使用发票,但港澳是没有的。他建议,考虑三地联合设立一个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协同专项资金,在这个专项资金下,使用统一的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在这范围内可以极大推动跨境资金的使用。

探讨设立大湾区“人才卡”

科学研究进入数据驱动的新时代,越来越需要大科学装置和大规模国际合作。

以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为例,由于其民办非企业单位这个身份,虽然已在广州扎根14年,但目前科研设备进口实现免税的问题仍没有彻底解决。

对此,广州市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院长高民感受颇深:“大学和事业单位,以及注册在国家或者省级计划单列市的民办企业均可享受进口设备免税政策,但我们研究院由于不符合上述条件还不能享受,只能以借用形式把港科大的设备挪用过来,但最多借两年,到期还得运回去,一个月后再借,这对我们的科研团队来说其实也是一种成本。”

针对科研设备仪器如何入境的问题,广州南沙海关副关长周斌在交流会表示,大湾区很多战略要求和部署都在近期出台,相关政策是否会有更新,是否能争取新的机会,可以做进一步的研究。

暨南大学理工学院院长关柏鸥是暨南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光纤光子学联合实验室的成员之一,需要频繁来往粤港。他表示:“广东的科研人员去香港的手续还是比较复杂的,最早联合实验室刚成立的时候,申请一年之内多次往返,第一年批了,但第二年就不批了,原因是往返次数不够多,但我们对于往返的需求是,说走就走。”

同样,许治也提到,港澳科研人员到内地的流动便利性要远远高过内地科研人员到港澳的便利性,考虑到香港高校在珠三角地区合作办学越来越多,三地可以探讨设立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卡”,由三地共同认定,同时可以考虑建立一种临时身份转换制度,在南沙自贸区先行先试,至少是雇员层面,打通便捷流动性。

探索科研数据跨境流动

跨境数据探索是数据产业发展突破点之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

比如作为香港科技大学面向内地最重要的技术成果转换平台,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积极促进内地资源对接香港。2016年,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南沙分中心启动运营,依托研究院实现了与香港科技大学专用光纤和跨境MSTP线路的互联互通。目前,有超过200个香港科研团队由此用上了广州的超算资源,使用总核时数超过1.3亿核时。

虽然应用前景广阔,但在跨境数据流动的探索上,仍存在数据定价、数据安全等问题。

下一代互联网国家工程中心主任刘东表示,跨境数据作为一个资产被确定以后,面临的挑战是比较大的,比如在学术数据和产业数据方面很难界定得非常清晰,所以在学术数据方面,可以从一些学术项目开始进行确权、有序流通以及试点。

余健则表示,跨境流动涉及数据资产,数据只有确权、定价以后才能流动,但价格如何定涉及很多问题,仍待解决。

“在共享过程中,还有很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确保数据资源的安全性,保护技术成果所有者的知识产权,这个问题上没有三地的合作,现在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这也是成果转化保护问题在三地没有达成共识的情况下,相关的科技资源共享很难有一个实质性开展的原因。”许治说。

政校企可以形成技术推动

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大战略定位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近年,各个政府层面都加大力度推出了进一步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协同的相关文件。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广州南沙区在不久前获批创建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并出台《支持南沙科学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若干政策措施》,着眼于构建高端原始创新体系、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及成果转移转化、提升创新主体自主研发能力、建设国际化人才特区、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等五大方面,推出16条科创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与港澳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合作正在逐渐深化。随着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合办高校相继建设落地,跨境科研对接合作、科技创新协同和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有望在实践中加速进程。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新滋强调:“政府的引领,加上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合作会产生很大的推动力。中国企业在科研基础上比较薄弱,要招聘人才很难,现在博士生毕业都希望到高校去,但实际上企业是很需要高层次人才的,所以高校和企业、政府三方一体化可以形成很大的技术推动。”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