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清明二三事|记者观察

第一财经 2021-04-05 21:17:40

作者:刘晓颖    责编:乐琰

人们的祭扫习惯也发生了变化。

清明节陪长辈去扫墓,明显感觉前来墓园祭扫的人比往年少了。

查询公开信息,上海全市54家经营性公墓(骨灰堂)现场接待祭扫市民106.84万人、车辆20.85万辆,落葬5894穴。与2019年正清明(219.2万人次、29.8万辆车次)相比,今年的人、车流量分别下降了51.26%、30%。

人们的祭扫习惯也发生了变化。

墓园里张贴着禁止烧锡箔、纸钱的告示,门口的工作人员若是见了手里提了纸袋的祭扫者亦会友情提醒。这一项规定其实早在几年前就开始陆续推行,园方的本意是希望“文明”祭扫,用鲜花替代旧式习俗,但实际操作起来依旧有些难度。中国人的传统规矩多,且涉及生死习俗上的,要扭转过来大约还需要一些时日。

祭扫完预备出园,看到一群人围住一堵墙看,走过去才晓得是壁葬。如今墓地的价格日益高企,固定的一块儿墓地动辄二三十万,算下来比一线城市里一平方米的豪宅都要贵。顺势之下,各大墓园里就推出了其他的落葬方式,比如节地葬式,是指壁葬、廊葬、亭葬、室内葬等将骨灰长期安放于骨灰格位中的立体葬式,树葬、花坛葬、草坪葬等将骨灰藏纳于土、不树碑的安葬方式,以及家庭成员合葬的方式。还有一种则是生态葬式,指将骨灰撒散、深埋入土等,不保留骨灰,不建墓基、墓碑,土地可循环使用的安葬方式。

咨询了一些殡葬业从业者,了解到近些年来随着中国人的观念改变,确实有不少人选择上述的节地、生态方式安葬。这些安葬方式的价位通常在数万元左右,相比传统的落葬要便宜许多。此外,据说,如果是选择生态安葬,当地的民政部门还会有相应的补贴给到丧者的家属。以上海为例,户籍逝者海葬补助为4600元。

这不仅是金钱方面的问题。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是入土为安,作为人生终点的葬礼,大多数人希望是“厚葬”而非“薄葬”、“不葬”。可现实是,日趋老龄化让国人在死亡时需要面临不少无奈选择,尤其是那些失独老人、独居老人以及“空巢”老人会遇到身后事的处理难题,但往好的方面想是,前述的那些多元化方式也给现代人提供了额外的选择。

我记得许多年前参加的一次葬礼。追悼会后,长辈们在大厅外闲聊,二叔或是“触景生情”,指着一群在旁边嬉闹的晚辈说,“这几个将来要是出(国)去也不指望他们赶回来(给我们)送终,不回来的话,我也是无所谓的,到时候一把骨灰海里一撒就随它去了。”彼时,这一席话将其余人堵得一时语塞,也不晓得怎么接话,只当做没听到,冷场了一会儿,再而转移话题。

中国人对于死向来有诸多忌讳,能坦然面对的少之甚少。

我的中学英语老师亦是一反例。打小我去她家补课时,便晓得她的一双儿女都在美国定居,去她家里时遇见的从来只有她同她先生两个人。如今算起来,英语老师已是耄耋之年,西洋派的她对自己的身后事向来坦荡荡,“都是交代好了的。”

只有意识到死所以才能好好活,话是老校长说的。当年他从公立学校校长的位子上退下来,想要继续教学育人,所以办了个私立小学校。他觉得我们这代人是浸在蜜糖里长大的,未吃过苦,便定下规矩,每年清明前择一日,全校的学生不上课,徒步走去龙华烈士陵园祭拜。

从市中心走去龙华,单程大约需要耗时一个半小时,一群小人浩浩荡荡在城市里走,路上的车见了学生老远就停下来,现在想来这场景也是蛮壮观的。我还记得老校长在前头维持秩序,一路提醒要当心路上的车辆。他挺直了脊背,声音朗朗。

抬头看,街上梧桐树刚发芽,是春天了。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