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罗汉堂发布数据和隐私报告:全球存在隐私悖论,数据积累不一定带来赢家通吃

第一财经 2021-04-22 21:56:23 听新闻

作者:杜川    责编:林洁琛

数据是不是越多越好?

如何理解数据和隐私保护?什么是隐私悖论?数据是不是越多越好?

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期间,全球开放型数字经济研究机构罗汉堂发布了《了解大数据:数字时代的数据和隐私》报告(下称《报告》),从实证数据出发,帮助人们厘清一些基本概念,准确理解“数据”。

罗汉堂秘书长陈龙称,当前大家最关心的三个问题是,如何理解数据和保护隐私、数据的权属和利益分配,以及竞争问题。

“我们一边担忧自己的隐私风险,同时是不是又愿意为了某种使用便利来让渡自己的一些隐私信息?”作为《报告》的主要撰写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罗汉堂学术委员迈克尔·斯宾塞认为,从全球用户的行为看,都存在“隐私悖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将隐私工程和隐私增强技术结合起来。”

《报告》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经济活动切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知数据,提出人类的发展史实质上是一部推动信息记录、分享的历史。

本次发布的《报告》由罗汉堂研究团队与外部学者共同完成,其中包括迈克尔·斯宾塞等4名因开创信息经济学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

如何理解数据和隐私保护

数字时代,信息因为被数字化,其数据量、数据的广度以及收集和分析处理速度都在迅速地增加。

《报告》认为,大数据从连接、决策和信任三个层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价值,一是数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连接和参与,彻底改变了人类参与协作的范围和深度;二是大数据可以带来更明智的决策,让中小企业和贫困人群这些处于信息弱势地位的主体受益;三是信息分享在线上的买家和卖家之间建立信任,市场规模因此扩大,引入更多良性竞争。

陈龙表示,数据经济学由来已久,以前叫做信息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缓解社会信息的不对称,信号理论、契约理论、筛选理论等由此诞生。

如今,陈龙认为,大家最关心的三个问题则是,如何理解数据和保护隐私、数据的权属和利益分配,以及竞争问题。

全球用户都存在“隐私悖论”

迈克尔·斯宾塞提到,从全球用户的行为看,都存在“隐私悖论”,就是用户一边担忧自己的隐私风险,同时又愿意为了某种使用便利来让渡自己的一些隐私信息。

在保护个人隐私方面,《报告》从源头提出了解决方法,即需要将隐私工程(privacy engineering)和隐私增强技术(privacy-enhancing technologies,PETs)结合起来。换句话说,就是要将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融入到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中去,同时结合隐私保护技术,这样才能达到有效保护个人隐私的目的。

对此,陈龙指出,数据交互是经济活动不可分离的部分。隐私保护的工程化,应该以保护隐私为原则,把原则渗透到产品服务、流程中,即能够服务好用户授权、使用、分享的过程。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如果要释放数字技术价值、推动数据分享,所有人的参与是需要的。但‘隐私悖论’,(我们)一方面享受这些东西,(又)真的很在意隐私会不会被侵犯、滥用。在这里,消费者的权益有两个,一是保护隐私的权益,一是让商家知道我需要什么服务的权益。”陈龙称。

另外,《报告》还提出了一个称为“数据演算”的模型,模型体现出,生产者和主体在数据生产、使用、利益分配和风险管理过程中都紧密相连;数据价值与大数据的整个生命周期不可分割。如果有恰当的机制设计和先进的技术,隐私风险和数据分享带来的收益两者权衡就能变得可控。“数据演算”作为一个整体性的模型框架,能帮助人们更全面理解数字时代的数据和隐私,对于数字时代的数据治理、权利保护等都有启示。

陈龙表示,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数字经济时代是罗汉堂的重要使命,数据治理和隐私保护是当下关于数字经济最重要的命题,这份报告从实证数据出发,部分结论设置打破了一些社会常识。希望能帮助人们厘清很多基本概念,准确理解“数据”。

数据积累不一定带来赢家通吃

“5年以前,阿里作为最早的电商探索者之一,市场份额80%,现在已经下降的越来越低,抖音、拼多多都在上升,支付宝是从互联网开始的,现在占有率也下来了。你会发现,所谓大数据带来的赢家通吃其实很难。”陈龙称。

在谈到数据和市场竞争的关系时,陈龙提及,大数据相关行业的竞争十分激烈。比如,在移动支付、电商等各个行业发现了一个普遍现象,最头部的企业市场占有率都在持续下降,无法保证“赢家通吃”。

为什么无法保证“赢家通吃”?陈龙认为,可能有几个逻辑。一是,数据是一个重要的商业要素,但只是商业模式的一部分,必然受制于商业模式,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还是商业模式的竞争,不是数据的竞争。

“有数据和有好的商业模式存在一个巨大的区别,需要有很多决策和判断,有数据、洞见信息,其实有很多成败的可能性,有数据不一定带来绝对的成功。”陈龙称。

此外,陈龙还谈到,数据并非越多越好。“一般数据的有效性不会超过半年多,现在做决策不需要很多年的数据,可能几个月、几个星期的数据就是有效的,商业模式可以滚起来,数据价值周期衰亡的比较快,数据的积累不一定带来所谓的赢家通吃。”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